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算命 > 正文

端午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端午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简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09:41 分类:算命 浏览:115


导读: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端午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以及端午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简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2、端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端午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以及端午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简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相关内容(通用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1

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风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疟疾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并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问,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2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代有一个叫屈原的诗人,他非常爱他的国家。突然有一天,他的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包围了,他想为国家报仇,可又觉得自己太弱,于是就跳河自杀。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粽子投到河中,让小鱼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端午节”,人们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3

今天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去汉城湖看龙舟比赛里面人山人海。龙舟有六艘参加比赛是温州商会举办的。爸爸也参加了,他们这队是在二号船。比赛进行了两轮,爸爸这队都是第一名。

我们大家都可开心了,为他们鼓掌、喝彩。我还抱了奖杯,真为爸爸感到骄傲。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4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的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5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接着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时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时,要先将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棒极了。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端午节这天,太阳还没出来,一家人就要上山拔一些艾回来,用艾叶水洗脸,传说这样能驱蚊虫。洗完脸后就开始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红枣,红豆包成的,特别好吃,吃上一个还想再吃一个;还有把蛋黄煮灰了的鸡蛋。吃完饭太阳露出半个脑袋,一家人还要弄些柳条回来,再用彩色纸叠成葫芦,插在大门上方。这样就国泰民安了。传说。这是人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留下的风俗,虽然是个传说但家乡的人都很相信。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节可以赛龙舟、吃种子。可我今年却过的不一样。

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个种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中午十二时,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会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虽然我家没有挂艾草。但我过了一个有趣的端午节。

端午节地习俗:挂艾草,由于夏天有很多蚊子,挂艾草可以驱虫除病。用艾草洗澡还可以防止蚊子叮咬呢!我在电视上看到了8岁左右的小孩光着身子在小木盆里洗澡。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粽子投到河中,让小鱼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端午节”,人们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妈妈说:“端午节还要吃五黄,有黄瓜、黄鱼……门上要插艾草,驱蚊、辟邪。”这天我在临安白水涧快快乐乐的过了一天。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沾着红枣香,粽叶包着朋友情。”不管怎么说,听完我的介绍后,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节的知识呢?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6

今天是端午节,天气出奇的好。一大早,我和父母兴高采烈地来到令狐。听说这里有龙舟比赛,很期待!

一到菱湖码头,就远远地看到了王一倩和她妈妈。他们遗憾地告诉我,龙舟赛刚刚结束!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又会有一场比赛。我和王一谦就边等边玩。

过了一会儿,龙舟赛终于又开始了!当时,艾米和他的母亲,杨淑玉和她的父母也如约而至。只见平静的湖面上,两条细长的龙舟排列整齐,龙舟上的人穿着红黄相间的衣服,准备出发。裁判吹哨,两条龙舟立即冲向出发。龙舟上的队员喊着口号,跟随着鼓点,使劲划着桨,相互追逐。两条漂亮的水痕画在龙舟后面,越来越远,场面壮观!码头上的观众为他们欢呼!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7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是中国著名人士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五节、五月节、午节、端阳节。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女儿回娘家、比赛、击球、荡秋千、吃咸蛋。

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包粽子的时候可以包不同的形状,比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粽子是咸的,甜的,花生的。

赛龙舟一是因为宇宙飞船可以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二是因为人们害怕龙伤害屈原的身体,所以人们可以用锣鼓把龙赶走。每年五月初五,都会有龙舟比赛。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爱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8

今天是端午节。一大早,我妈妈给我们打电话。我揉揉眼睛,坐在那里发呆。我妈妈拿出很多香包,给每个人都包了。我带了一个大的粉红色饺子。

我来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跳进河里,因为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但楚怀王没有听他对楚怀王说的话。结果屈原觉得自己没用,最后跳进了那条叫汨罗江的河里。这样,人们就有了赛龙舟的习俗,因为村民认为屈原爱国,就划着龙舟去追屈原,但是追不上。还吃绿豆糕,吃粽子,喝雄黄酒,在门上插艾叶,带七彩线和香包。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去买艾叶,但是我们没有买。太晚了,所以我们买了油饼。我们去了爷爷奶奶家。我们真的吃了粽子,绿豆糕,油饼,雄黄酒,就没喝。我们穿着彩色的线,非常开心。哈哈!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9

看完龙舟比赛,我们没能完成自己想要的。爸爸建议我们一起去划船,我们欣然同意。在父亲的带领下,四个同学买了票,租了一条船,划到湖中央。

我们几个人掌舵,其他人不闲着,坐在船尾,站在船头。岸上的爸爸妈妈看到了,很担心,一直说,小心,小心!

我们在湖里的小岛上看到许多灰色的苍鹭。它们有时展开翅膀在空中盘旋,有时停留在树枝上,它们是自由的。

湖岸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芦苇青青,睡莲盛开。岸上游客络绎不绝,穿梭在花丛中,流连忘返。我们静静地走在湖面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消磨着早晨的时光,感觉很舒服!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10

又到端午节了,吃着好吃的粽子。我饶有兴趣地问妈妈:“这个节日有什么特殊的起源吗?”我妈拉着我的手说:“这其实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快乐端午两千年前,楚国的大夫很爱国,但是君主不听他的劝告,反而把他流放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公元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听了,心如刀割,却不忍放弃祖国。五月初五,他带着石头过河,用自己的生命写了一首《爱国就是幸福》。几千年来,人们把五月五日称为“端午节”,以纪念他,向他学习。

妈妈又开始做粽子了。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竹叶。我看到我妈先把两片竹叶卷成锥子状,然后加糯米密封。糯米的身体像金塔一样绿,让人流口水。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11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的由来,农历五月别称为午,另一方面每月的初五、十五、廿五,而初五是五月开端的五,又因为五与午谐音,故称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

潮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又因为艾能辟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这一天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说比往日更好;另者上山采青草于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盛夏,气温自然高了,也热了。《本草纲目》曰:栀子有清热泻火、除烦解郁、凉血解毒的功效。《潮汕百草良方》则说:“味苦、性寒、无毒、根味淡。内服清热利湿、利尿、除烦、凉血止血、散瘀”。潮汕人应时应景,在端午节,采摘栀子制作栀粿,既可做祭拜祖宗的供品,又可做一家老少的时令保健食品。一举两得,所以流传至今;做法比较复杂,把成熟的栀子敲碎后,加水浸泡,与糯米粉拌成糊状,盛于垫有炊巾的蒸笼中,猛火蒸制成形。制成的栀粿微带棕黄色,吃起来有点奇怪的苦,又带点奇怪的香。潮汕人吃的时候,通常都是用纱线拉割成薄片,粘上白糖。嚼起来,能听到白糖咯吱咯吱的响。潮汕民间把吃“栀粿”又称为“吃壮”,寓意吃了身体强壮。

食粽球是这天的主要食物。潮汕的粽球主料采用的糯米,必须颗粒饱满、大小均的匀,制作时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6小时,捞起后放在竹筛晾干,次日下锅用猪油炒后,加适量上等鱼露,再炒至米粒晶莹透亮,油香润滑,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用盆盛装待包上竹叶就是上好的粽子。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12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也是第一次国家将这天定为法定节日的一天,我们潮汕地区每年过端午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忌拜祖先:可能很多人过端午节时都会想起屈原,但是在我们南方,特点是在潮汕地区,我们这天不单是用来记念屈原,同时它也是做为我们记念自己逝去亲人的日子,在这天,我们会像清明节了一样,对自己的亲人进行记念,以勉怀他们生前的事痕,让生者更明白今天平定的日子来之平易。

赛龙舟:这是做为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的活动之一,潮汕地区也不会少了这项活动,在端午节这天忌拜完祖先后,人们就会来到江边溪边,进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而且这项活动我们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龙舟赛可以一直赛到农历的五月十五之后结束。相传如果过了十五还赛人就会精力涣散,无心工作,因为此老一辈的人都会把十五那天做为龙舟赛的最后一天,而在那天也是最激烈精彩的一天。另外,在潮汕地区还有这样的赛舟习俗,那就是赛龙舟只能由男生参加而女生不能参于

粽子:这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但是在潮汕地区,在这天我们还会吃更外一种传统食物。在我们这边称之为积粽,它是一种用糯米与植物汁做成的粽子,而在这天吃积粽有暗喻来年行好运之意。

龙须水:在端午节这天前后下的水我们潮汕地区会称为龙须水,而且以端午节这天的水由为灵,听老辈人说这天的水是龙王送福给人间的灵水,所以在这天,我们这里的人都会沐浴,以求来年的健康长寿。

可能有人会觉得很迷信,但是他们确在潮汕地区流传很久的习俗,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这不当会在我们这辈中流传,我也相信它们会在今后及以后的子孙们继续流传下去。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篇13

端午节快到了,妈妈在家包粽子。她准备了叶子,竹条,肉,枣子,米……真丰富。

妈妈先示范,她拿了一片叶子,做成圆锥形,包上馅料,再绑上竹条就好了。粽子真漂亮,真可爱,就像一个粽子宝宝。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粽子看,口水直流。我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拿起一片叶子学着妈妈的架势,把叶子做成圆锥形,无论我把叶子往哪边折都做不好。我气得火冒三丈,把叶子往旁边扔,气呼呼地走到客厅去喝水。

妈妈看见了,赶紧走了出来,说:“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妈妈来教你。”妈妈劝了好久,我才走进厨房。妈妈说:“跟着我做。”我拿了一片叶子,认认真真地看妈妈做,在学着做,可是第一步还是做得不好,我开始有点生气。妈妈说:“你做的手势不对,大拇指按着叶子,再围着绕一圈,再握紧。记住,不能握得太紧,也不能握得太松。”

我照着妈妈说的做,果然不出所料,第一步做好了。我欣喜若狂,高兴的笑了。接着放馅料。妈妈说:“馅料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必须刚刚好。”我舀了一勺的馅料放进去,妈妈说:“够了。把叶子折进来,弄好,再拿一条竹条把粽子绑上就做好了。”我边听边做,做好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虽然粽子包得不好看,但它包含了我的心血。看着它,我还是十分自豪。

粽子做好了。虽然做的过程很辛苦,但却很开心。妈妈说得对,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

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如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相关内容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驱瘟疫、瘟神、吃粽子、划龙舟、悬香草(菖蒲、艾草等)、佩香囊

一、驱瘟疫、瘟神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瘟神降临,或是恶鬼邪魔附于人体所致,故人们于这天以不同的方式驱除瘟疫和恶运,人们会在这天贴神符,以避邪驱魔。

二、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华地区、日本关西至北陆地区、越南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

端午吃粽子习俗源自中国东汉,当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三、划龙舟

在大中华地区、日本、琉球,端午节会划龙舟。划龙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

其实东亚地区的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习俗了。

四、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

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

五、佩香囊

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及寓意?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端午节的象征意义

端午节是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日,后又有了纪念屈原的寓意。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二拴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

端午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端午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简短、端午节的风俗由来和寓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