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算命 > 正文

傣族泼水节图片(傣族泼水节图片高清)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09:37 分类:算命 浏览:130


导读: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傣族泼水节图片,以及傣族泼水节图片高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从傣族泼水节的来历及发展来看,最初泼水是为了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傣族泼水节图片,以及傣族泼水节图片高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从傣族泼水节的来历及发展来看,最初泼水是为了什么,后来是为了什么

泼水节即傣历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间丰富神奇的活动内容,吸引国内外无数游人。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活动(放高升即燃放自制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为空白,它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第三天为傣历的元旦,也是傣历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传说是“日子王到来的一天”。这一天清晨人们便身着盛装开始忙碌做一些佛事活动。到午时忙碌的妇女们便担水为佛洗尘(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至此欢乐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

泼水是泼水节最主要的传统活动,人们相互泼水、相互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泼水传递了男女青年们真挚的友谊和爱情,泼水表达的人们相互间的祝福,圣吉的水把人们一年的辛劳汗水、烦恼、忧伤冲得干干净净。把欢乐和圣水洒向远方来客和过路人。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把友情传给四面八方的朋友。传统活动还有丢包求偶、跳孔雀舞和雄壮潇洒的象脚鼓舞、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交易、物资交流等。国内外许多贵宾与游人都曾到此与傣家人共度欢乐的泼水节并结下了长存的友情。一般在旅游胜地景洪县曼飞龙佛塔和勐海县景真八角亭前欢度这一盛大节日。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有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拉提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善良、美丽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今天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她们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那火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其实,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它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距今约700年,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

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

西双版纳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满山遍野的绿色。花开四季,果结终年,秋天、冬天树木不落叶,只有在干季和雨季交替时,少许树木分批地换叶。第二感觉是:气候温和,找不到“冬天”的踪迹。有一位气候学家曾经对春夏秋冬作过这样的划分:月平均温度低于10℃的为冬季,月平均温度高于22℃为夏季,月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的为春秋季。西双版纳低海拔地区的月平均温度都在15℃左右。因此,西双版纳被誉为“没有冬天的乐土”。12月至2月,正是祖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可是在西双版纳,人们还在澜沧江里游泳、捞青苔呢!

从地形环境来看,西双版纳北倚青藏商原,位居横断山脉尾稍、南濒浩翰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交绥地带,冬夏为不同的海陆气团控制,形成与同纬度其它地区不可比拟有优越环境。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了以澜沧江为中心的,由北向南、由两面三刀翼向中心降而页部相对略低,具有缺口的似“马蹄形”地势,全州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为勐海县的桦竹梁子,海拔2429.7米,最低点在澜沧江与南腊河交汇点,海拔477米,相对高差1952.7米。这使得西双版纳成为寒气易进难出,没有台风肆虐的高原盆地,构成了独特的亚热带的环境条件。

从纬度位置来看,西双版纳属于太阳直射地区,入射角度高,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属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控制地区,故终年温暖,夏长无冬。4月至10月下旬气温在22°C以上,11月至次年三月为春秋季,气温在13°C——12°C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8°C——20°C,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地区间差异大。极端最高温达41°C,极端在最低温达-4.5°C,年温差为10°C左右,但日温差竟达18°C左右。全年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全州年辐射总量平均值达130.7千卡/CM2。

西双版纳给人的第三感觉是:湿度大。西双版纳的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至1900毫米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2——85%之间。西双版纳因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属于气候学上的两季地区,北部边缘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

冬季北半球西风南移,因有青藏高原、横断山及其尾稍哀牢山、无量山等山脉的屏障作用,湿热而富含水汽的海洋气流从北部湾、孟加拉湾北上,受澜沧江水系引导、暖湿气团沿河谷深入到本区以北的内地,形成一个独特的热带湿润区而带来丰沛的雨水。因此比起同纬度东部地区冬季热量大,寒潮影响微弱;比起同纬度西部地区夏季雨水多,又不受台风影响。

西双版纳根据降雨量可分为干、湿两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气流深厚而稳定,降水频繁而集中,使天气阴沉多雨,温暖湿润,这段时间是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湿季期间,日照少,风速小,云雨多,气温高,忽雨忽睛,湿度很大。有时即使是在一、二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也是东边下雨西边晴;有时阳光灿烂,雾时间又会暴雨如注。11月-次年4月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西风南支流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半岛北部等沙漠或大陆地区的干暖气流引导过来,使天气晴朗少雨,温度宜人,这段时间是旱季。虽然云雨少,光照强,但西双版纳雾浓露重。这里的雾从晚上开始升腾,到翌日中午才会消散,而且雾露的浓度比“雾都”重庆要大得多,这不仅提高了冷天的温度,也弥补了干季降水量的不足。

本区具有热带气候的面积为3452Km(平方千米),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州内各地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显着,形成丰富的小气候生境。为热带、亚热带多种植物和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双版纳环境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土地面积19112.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66公里,是中国大地上一块屈指可数的绿色宝地,境内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举世闻名。西双版纳是世界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是中国唯一保存的一块热带森林区。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的国境线分别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具有面临南亚的区位口岸优势。现有磨憨、景洪两个国家级口岩和打洛省级口岸。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出海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的多瑙河”,是条经济贸易的黄金水道,因此,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地理优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西双版纳,历史悠久,古时称勐泐,傣族先民早在汉代就居住在云南的西南部,属永昌郡(今保山)管辖,到三国时设置过南涪县,唐宋时先后隶属于南诏和大理国;元代隶属云南行省,明朝在这里全面推行土司制,明隆庆4年(即公元1570年),宣慰刀应勐把管辖区划为十二个征收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版纳,西双版纳之名由此而来。民国初年(1912)改置普思沿边行政总局,隶属普洱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傣语“西双版纳”直译为“十二千块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傣家人说西双版纳古时称为“勐巴纳西”,意思是“一块神奇、美好的理想国土”。西双版纳属热带雨林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左右,因此这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冰雪。一年分为两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5至10月为雨季。1月最冷,2月平均气温16C,6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C。旱季天高气爽,雨少光照强,此时祖国内地正处寒冬,而西双版纳却温暖如春,遍地绿荫葱郁,鲜花正放,毫无立冬意,正是人们前来避寒、休息、疗养旅游的黄金季节。

西双版纳,群山高耸,雄伟壮观,森林密布,山丘绵延。平坝面积仅占5%。辖一市二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40多个乡镇,总人口84万余人,居住着傣、汉、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诺、瑶等13个民族 。傣族是主体民族,近30万人。

西双版纳境内有珍贵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360万亩,其中有70万亩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在这些茂密的丛林里,蕴藏着两万多种植物资源,其中高等植物有5000多种,约占全国的1/6。特有、稀有、孑遗种约30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渐危植物如树蕨、臀形果、天料木、木莲、鸡毛松、苏铁、小叶轮种草、百日青等达51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植物的15%,故有人说它是“植物物种基因库”。这些树种至今已繁衍了100多万年,既原始又古老,被人们称为“活化石”。仅西双版纳特有和稀有的植物中有望天树、红光树、云南肉豆蔻、四薮木、云树、黄果木、胡桐、藤黄、美登木、三尖杉等。可直接利用的经济作物达1200种,是我国植物最密集、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丰富的植物和温和的气候,各种动物生存繁衍有了块理想家园。目前有鸟类近400种,兽类达67种,昆虫1437种。其中,亚洲象、兀鹰、白腹黑啄木鸟、金钱豹、印支虎等为世界性保护动物。懒猴、白颊长颈猿、金钱豹、虎、象、野牛、羚羊、赤角犀鸟等20种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金猫、原鸡、孔雀、孔雀雉等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境内还有我国珍贵、稀有的两栖动物巨蜥、蟒蛇、虎纹蛙、大壁虎等,不仅有科研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对很多旅游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很有吸引力的去处。当你迈进西双版纳地域的时候,首先感到是进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原始森林、橡胶林、果木林、香蕉林、茶山……构成了一幅幅绿海、渌浪的画面,绿涛将涌进你的心里;身材苗条的傣家少女,秀丽清纯,披着美丽的长发,风姿翩翩;还有那丰富独特的民族风俗,使外来游客啧啧赞美。

目前西双版纳已开辟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野象谷、植物园、热带雨林奇观、民族旅游村等景点120多个,被国务院落列为我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三个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傣家竹楼,造工精巧,样式别致;还有香竹,更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西双版纳现已与老、缅、泰等国开通了边境旅游,并即将开通国际航班。西双版纳将成为与东南亚旅游市场接轨的中心枢纽。

西双版纳名称的由来

西双版纳,是一句傣语。四个字中,有三个数词,一个名词。傣语的西、双、版三字,译成汉语是十、二、千;纳,是个名词,意为田。一些介绍西双版纳情况的文章,按字义将西双版纳译为十二千田。十二千田,奇怪不奇怪?十千为一万,十二千应该是一万二千,怎么不叫一万二千田,偏叫十二千田呢?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得讲讲“西双”这个数词的由来。

西双版纳,古代叫做勐泐,意思是傣泐居住的地方。傣泐,是傣族的一个支系,汉语称为水傣,主要聚居地是如今的西双版纳。据傣文历史资料《泐西双邦》一书记载,勐泐地方古代分布着邦荒、邦帕、邦罕、邦洛、邦绍、邦黑、邦兰、邦莫、邦盖、邦陇、邦赖等十二个傣泐部落。这十二个傣泐部落,为与其它民族争夺平坝,结成了一个称为“泐西双邦”的部落联盟组织。十二个部落的首领分别组成部落联盟组织泐西双邦的“昆细昆别”即四大臣与八大臣。这十二个大臣,分头管理各种事务。《泐西双邦》还记载说,傣泐王已由天王封委、由后裔继承王位。有一代傣泐王突然逝世,后裔却远在异国他乡。机智勇敢的几达沙里,受众人委托,带着十二个勇士去找寻、恭迎王室后裔回乡继承王位。他们历尽辛苦,把王室后裔接回勐泐,辅佐他登基继位,并用计除掉了他的政敌召真罕,使那位名为召苏婉纳波龙的王室后裔稳坐王位。由于几达沙里及手下十二名勇士辅佐傣王有功,被分封管理十二个邦,并允许他们建立领地——勐和称为景的城池。从此以后,傣泐地方便出现了西双景(十二个城池)和众多的勐,勐的首领称为召勐(意为一个地方之主)。

傣历522年(公元1160年),年仅32岁的帕雅真征服了各勐,在勐泐地方建立了景陇金殿王国(又名勐泐国)。宋朝皇帝遣使至景陇(今景洪)颁发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主,称为景陇金殿王国至尊佛主。明朝年间,朝廷在勐泐地方设立了宣慰使司,统辖勐泐地区各勐。傣历944年,与缅王联姻的第三十三代宣慰使召应勐,为替爱妻沥 苏宛纳巴读玛备办返乡探望父母的礼品,将所辖的三十多个勐(有说一百余个勐者)和十二个火圈(统治山区民族的机构)合并成十二(西双)个承办礼品的单位,各办一份礼物,让氵力 苏宛纳巴读玛带回故乡晋献父母。从此,所有田赋、贡品,均以十二份为单位承办,并将合并以后的田赋机械叫做版纳。

西双版纳的西双,起自古代的西双邦、西双景。版纳则始自召应勐为备办礼物而将勐和火圈合并为十二个单位。版纳,实际上是合并田赋。古代的西双版纳,是经过合并的十二个田赋单位或政权机构。傣语的“版”是个多义词,可译为千,可译为缠裹、联合、合并,并不仅仅是千。版纳,也不仅可译为千田,还可意译为合并田赋或合并水田。当年召应勐并成的西双版纳,分别为①版纳景洪(包括景洪、勐罕两勐);②版纳勐遮(包括勐遮、景鲁、勐匡、勐阿四个勐);③版纳勐混(包括勐混、勐板两勐);④版纳勐海(包括勐海、景真两勐);⑤版纳景洛(包括打洛、勐满、勐昂、朗勒四个勐);⑥版纳勐腊(包括勐腊、勐伴两勐);⑦版纳勐很(包括勐很、勐旺两勐);⑧版纳勐拉(包括勐拉、勐往两勐);⑨版纳勐捧(包括勐棒、勐满、勐润三个勐);⑩版纳勐乌(包括乌岱、乌勒两勐);(11)版纳景董(包括景董、磨腊、易武、倚邦四个勐);(12)版纳勐龙。

自召应勐将勐并成西双版纳以后,西双版纳的辖区范围和各个版纳下辖的勐不断地调整变更,但西双版纳的名称始终未变。民国年间在今景洪设立“普思沿边十二版纳”的名称。历史上的西双版纳,是车里宣慰使司统辖下的十二个提供贡赋的行政机械。

1953年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时,各族代表认为“版纳”具有“波海咪纳版塔南干”(各族人民大团结)之意,一致同意沿用西双版纳作为自治州的州名。如今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辖区面积1912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966.29公里,其中:中老段为677.8公里,中缅段为288.49公里。有国家级口岸三个,省级口岸一个,有六条公路,一条水路与老挝、缅甸相通,形成水、陆、空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口岸网络,是面向东南亚的开放大道。州内人口约83万,傣族占28.2%,汉族占25%,哈尼族占19.04%,其它少数民族占24.76%,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8.4%。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之最

少数民族风情风俗最集中的景点——云南民族村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中国最怪的村——蜂岩洞村

影响面最大的节日——傣族泼水节

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白族三月街

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傈僳族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景颇族的目瑙纵歌

最有名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最有名气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中国最长的宴席——哈尼族长街宴

最有民族特色的礼节——基诺族的成人礼

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书——鲜花

最古老的情书——来苏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

世界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一——阿夏婚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

最独特的离婚仪式——设宴请客

最有趣的离婚证书——木片

最奇特的书信——以物代言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

最讲礼貌的民族——怒族

最喜欢拔眉毛的民族——瑶族

最喜欢戴耳环的民族——基诺族

最有趣的习俗——半夜搬家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

最奇特的捕鱼工具——景颇族长刀

最高强的狩猎方式——空手捕猎

最善于养鹰捕猎的民族——纳西族

难忘的泼水节图片里的人都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图片里的人都在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怎样评价华科泼水节这种校园文化?

泻药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2013级本科,2017级研究生,我对华科泼水节的认识其实不是很清楚,因为刚入校的时候的确是有这样的活动存在,但是在我们毕业的时候已经取消掉了,这对于我来说不失为一种遗憾。

14年的时候,也就是我大一结束即将升大二的那个期末,是最后一届泼水节了,泼水节的意义其实在于学生群体对自己校园生活结束的一种狂欢,对自己即将踏入社会后无法再自由自在被现实束缚的一种呐喊,更是一种毕业活动仪式。它不是单独存在的,是跟随者同歌同行活动一起热闹起来的。

我记得的是那天晚上四处听闻的呐喊声,因为我是男生,而且当时刚进校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能听见很热闹的口号声,叫喊声和嬉闹声,场面非常壮观,也非常难忘,男生主要攻占的是被称之为公主楼的韵苑5栋宿舍,相信大多数学校都是女生进入男寝是不受限制的,只要签个字就可以进去,但是男生进入女寝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特定的日期,大家有了攻占公主楼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当然,这个不放过的群体里不仅仅有男孩子,也有很多觉得无缘住进公主楼的妹子们。

我个人认为,一个活动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校园文化,那这个活动就一定有其特殊之处,最起码,他是学校广大师生都喜闻乐见并热情高涨的一种活动,不然在学校里不可能连续十来年都经久不衰。但是说到活动,我觉得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没有百分百完美的活动,所以在一部分人的眼中,泼水节是有损女权的,不文明的,野蛮低俗的活动,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985和双一流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非常深厚底蕴和实力的学校,那这样一所学校的领导层级别也不会太低,都是省部级的,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教育实力背景下,一旦出现一点小问题,那就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比如中山大学学生会副部级名单事件。而在华科,这个活动传承了很久,并没有出现恶意伤人或者性质恶劣的事件,那说明在狂欢这件事情上,华科的学子还是保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如果把一种告别仪式,一种平常生活见不到的狂欢活动定性为低俗的话,那傣族的泼水节场面更大,高三学子高考前的撕书活动则更是对教育的不尊重了。

总而言之,这个活动迫于外界的压力已经停止了,我们也只是就事论事,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不安分分子借机吃豆腐揩油,但作为一个经历了普普通通告别仪式的研究生来说,我,怀恋泼水节!

关于泼水节的传说,只要150字

传说有一个火魔,它的身体和头发都很烫,火魔的洞口离一个居住着傣族人民的村子很近。一天,火魔把所有人叫到它洞口旁,从里面挑出六位漂亮的女子做它的妻子。第二天,它又发现了一位聪明漂亮的女子,就让这位女子做它的妻子。因为火魔今天不是把这个人烧死,就是把那个人烤死,所以那位最小的妻子问它:大王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火魔说:“我怕有人从我头上拨下一根头发”。于是,她等火魔睡觉时,召集六位姐妹一齐把火魔头上的头发拨下来,拨下来时,火魔疼得嗷嗷直叫,并变成了一个大火球,滚出洞门。最小的那位妻子为了不让它滚,就把火球托起来,可那火球不燃火了,却往下掉稀泥,这时,人们闻讯赶来,用河边的水撒向她身上,这水代表着喜庆、除魔。

从此,傣族便有了这个风俗。

难忘的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由“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得来,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难忘泼水节

关于傣族泼水节图片和傣族泼水节图片高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