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05:14 分类:算命 浏览:21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下载,以及甲申三百年祭 全文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北京景山公园,明清时称为煤山,这里曾是北京城海拔最高的地方。景山公园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曾在这里一棵老歪脖子树上自缢,留下了“君子死社稷”的悲壮一幕。崇祯皇帝死得很悲壮,引起了后人对他的深深同情。
1944年3月19日,崇祯皇帝300周年忌日。郭沫若在《新华日报》重庆分馆报纸上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当蒋介石看后很不高兴,毛主席却连说:“好文章,好文章!”在给郭沫若的亲笔信中,毛主席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毛主席看了几遍后,于4月22日在《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再次提到《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说:“我党 历史 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发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这是一篇极具 历史 价值的文章,内容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堪称一篇雄文。蒋介石对这篇文章不高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国民党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而郭沫若明显在针对他们。比如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就很不客气地说,“(郭沫若)将明之亡国的 历史 影射当时的时局。”
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自然有自己的考虑,他不可能脱离现实。那么郭沫若本人是基于何种考虑写这篇文章的呢?郭沫若说:“我以偶然的机会得以读到清初的禁书《剿闯小史》的古抄本。明末农民运动的史实以莫大的力量引起了我的注意力……”
郭沫若对明末这段 历史 研究颇深,尤其对张献忠、李自成的了解非常深刻。但是,这些研究这些史料起初是为了写剧本。郭沫若没有说错,《甲申三百年祭》确实有很强的 历史 剧风格。《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之后,在八路军根据地形成了广泛的讨论。
在《甲申三百年祭》的结尾处,郭沫若写道:“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为对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
参考资料:《甲申三百年祭》
1、《甲申三百年祭》主要讲述明朝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祭的是存活40多天的李自成大顺政权;祭的是李岩这个知识分子。文章大量依据《明季北略》,特别对李岩做了详细考证,全文近16000字。
2、《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3月19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沫若。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
正文:
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今年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纪念了。明朝的灭亡认真说并不好就规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祯死难之后,还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庆的永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永历帝为清吏所杀,还经历了一十八年。
台湾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里面。但在一般史家的习惯上是把甲申年认为是明亡之年的,这倒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因为要限于明室来说吧,事实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仅存形式的了。
要就中国来说吧,就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年间一直都没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争一直都是没有停止过的。然而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
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
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①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
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他在初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了他的"当机独断",除去了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
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流贼传》)。这个论断确是一点也不苛刻的。自然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承万历、天启之后做了皇帝,内部已腐败不堪,东北的边患又已经养成,而在这上面更加以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
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细,就是现在读起来,都觉得有点令人不寒而栗:"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扩展资料:
从史学研究的眼光看,《甲申三百年祭》并无多少新颖观点,学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有数篇文章重新评价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肯定其革命精神。在基本史实上,《甲申三百年祭》错误百出。
郭沫若把江湖手抄本《剿闯小史》视为史料来源,把李岩、红娘子、陈圆圆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当作确凿历史人物来写,甚至把他们写成决定李自成起义军成败的关键。郭沫若提出大量“假使”,以假设眼光看待历史,也是一种不学术的以论带史的写法。
尽管《甲申三百年祭》远不是一篇合乎治学规范的文章,但这不妨碍它引起毛泽东的兴趣,并进而成为全党整风文件。郭文的核心论题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倾覆和李岩的悲剧命运,正如国民党宣传机构所斥:意在“影射政府”。
在整篇文章中,写到李自成的段落只占很小一部分,然而这一部分是毛泽东真正关心的“文眼”,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胜利后的骄奢表现令他大感兴趣。
1944年3月19日,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ID=160
关于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下载和甲申三百年祭 全文视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