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04:46 分类:算命 浏览:326
今天给各位分享2023年1月21日除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23年1月21日除夕是几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一家人欢乐团聚的日子。在春节各个地方吃的东西都会有所不同。
一、南方
1、汤圆
时间: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2月5日(正月十五)。
春节时候多吃一些元宵。元宵有些人也管它叫“团子”或者“圆子”,最后一点点演变就成了汤圆,意思是全家团团圆圆。
大年初一,一家人通常会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南方人一般吃汤圆都是吃甜的,里面包裹着白砂糖以及黑芝麻或者是其他的豆制品。
此外,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是普遍的习惯,在广西的上林、靖西等地还有吃油团(有的地方也称“煎堆”“油堆”)的习俗。食物有别,寓意却一样。这两种食物都为小圆球形,表示团圆。
原先“油团”的“团”字并不是现在所用的这个团圆的“团”字,而是“抟”字,它表示的是一个把做油团的面戳圆的动作,但随着时间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变成现在的“团”了。
2、年糕
时间: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
由于年糕大多数是用糯米为原材料制作加工成的,所以会比较黏,和过年的“年”正好是谐音,所以寓意全家人年年高(糕)升。南方人过春节讲究的就是大年初一,一定要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糕。吃年糕就是为了图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3、豆芽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
春节的时候还会吃豆芽,因为黄豆芽形状就和古代那个“如意宝玉”的形状非常相似,寓意着吉祥,所以豆芽也会吃一点。
4、扣肉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等。
扣肉和灌海椒是重庆人春节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菜肴,扣肉要做得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有的还会加入梅干菜,香气扑鼻,或者直接吃,或者夹在面饼里吃。
5、团年鱼、团年肘子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1月23日(大年初二)等。
湖南春节一定要吃“团年鱼”和“团年肘子”,取义“团团圆圆又一年,辞旧岁迎新年”,鱼和肘子都要选个大的,越大就越丰盛、越吉利;在菜上还会撒满辣椒,代表来年红红火火,欣欣向荣。
6、三全、三糕、三丸和鸡汤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1月23日(大年初二)等。
湖北是鱼米之乡,在湖北过年,餐桌上一定要有“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鸡、全鸭、全鱼,“三糕”就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鱼丸、肉丸、藕丸,当然还有美味的鸡汤。少了这些,就少了很多年味。
7、糖环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1月23日(大年初二)等。
如果说在南方最应景的传统美食,那大概就是糖环了,它的寓意就是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并且糖环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糖环在锅里炸至熟透之后会呈现金黄色,也有黄金满意的意思。
糖环是广东惠州人过年传统小吃之一。对惠州人来说,过年必备的年货是糖环。旧时惠州,每逢春节前几天,大多数家庭都会亲自动手油炸数斤糖环,春节用来接待拜年的亲朋好友。糖环是惠州民间深受人们喜欢的传统食品,是春节不可缺少的贺年食品之一。
二、北方
1、饺子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1月23日(大年初二)等。
在北方的年夜饭桌上,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一道大宴美食。饺子,又名娇耳、交子,是新旧交替之意。除夕守岁吃饺子,意为“更岁交子”。此外,饺子外形似元宝,过年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之意。
2、年糕
时间: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
春节吃年糕是很多地方都有的风俗,福建的红/白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北方的粘粘糕等。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吃年糕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
3、杀猪菜
时间:2022年12月30日(腊八节)、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1月23日(大年初二)等。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东北地区过年虽然少有新年特色,但餐桌上还是要求鸡、鱼、猪肉俱全。旧时过年东北要杀猪来庆祝,猪的各个部位都会做成美味,而其中杀猪菜也成了过年大菜。
4、米肠
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
米肠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食物,虽然它算不上是主食,但是将它当作主食一点也不为过。主要是用洗干净的猪肠,然后放入绿豆芽菜、菜帮、糯米、猪血合成的馅料,所以米肠吃起来软糯可口,一点也不油腻。
5、粘豆包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等。
粘豆包,又叫“年豆包”,是用黄小米和小豆馅制作而成的。蒸粘豆包和蒸馒头一样要发面,发面的“发”寓意“发财”、“发家”,蒸粘豆包则象征“蒸蒸日上”。
包粘豆包,是东北过年不变的习俗。粘豆包是东北满族特色食品,满族人喜欢粘性的食品,粘性食物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砍柴等。
爱吃粘性食品这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食用的时候,只要将粘豆包在锅内蒸透,就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
6、猪前蹄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等。
猪蹄也叫猪手,春节啃猪蹄是给来年有个挠头,吃了猪蹄可以“挠一挠”,希望新的一年可以抓到更多的财富和幸福。而北方人过年吃猪蹄还有个讲究,必须是猪前蹄,因为前蹄是往回挠,而后蹄是往后蹬。
7、小鸡炖蘑菇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大年初一)、1月23日(大年初二)等。
小鸡炖蘑菇是东北过年的必备硬菜。这道菜既是宴客菜又是款待“贵客”的佳肴。东北有一句话“姑爷领进门,小鸡吓断魂”,就是说新姑爷第一次到丈母娘家,一定要用这道菜招待。
2022年大年三十是1月31日,星期一,农历辛丑[牛]年 十二(腊)月廿九。
2022年大年三十是1月31日
2023年大年三十是1月21日,星期六,农历壬寅[虎]年 十二(腊)月三十。
2023年大年三十是1月21日
2024年大年三十是2月9日,星期五,农历癸卯[免]年 十二(腊)月三十。
2025年大年三十是1月28日,星期二,农历甲辰[龙]年 十二(腊)月廿九。
2026年大年三十是2月16日,星期一,农历乙巳[蛇]年 十二(腊)月廿九。
大年三十是除夕还是春节
大年三十肯定是除夕,但是除夕不一定是大年三十,有时是二十九。
1、大年三十就是指农历腊月三十日,一般是指除夕夜。
2、由于有的时候农历的腊月是小月,所以有时没有大年三十。
3、如果有大年三十的话,大年三十就是指除夕,如果没有大年三十的话,除夕就是腊月二十九。
4、2022年的春节就没有大年三十,我们就把春节前的一天(腊月二十九)作为除夕。
2023年除夕是2023年1月21日。
所谓的大年三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除夕,按日历看的话2023年是有大年三十的。按老规矩是从三十晚上放了鞭炮就开始过年了,直至十六日结束,年就算是过完了。
除夕时,家里的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月22日。
023年1月21月(周六)-2023年1月27日(周五),共7天,2023年1月28、29日正常上班调休。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南北文化差异大,春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南北方春节习俗如下:
一、南方
1.1.饮食
1.1.1.吃年糕
时间: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南方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记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1.1.2.吃火锅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正月初一)等。
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
春节不少人喜欢吃火锅,一来无论荤素,各种美味都可以在火锅中吃到;二来春节吃火锅寓意红红火火,讨了个好彩头。很多火锅餐厅特意在春节期间推出春节套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个特色火锅,暖意融融,气氛也不错。
1.1.3.吃鱼
时间:2023年1月21日(除夕)、1月22日(正月初一)等。
春节食鱼的习俗,主要是在大江以南的不少区域。鱼是宴席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
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将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
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尾对谁,摆下后不可再端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的人首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侗族人大年初一,从鱼塘里捞数条鲜鱼,煎、炸、烧、炖摆满一桌,香气四溢,预祝新年吉庆有余。
苗族人过年吃五香鱼,把鱼去肠脏后切成小块,用酱油、盐浸泡,晾干入锅油炸;趁热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姜汁的汤水里,晾干入锅不放水,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锅生眼,鱼出焦香味,食之口齿生津。这道鱼菜,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1.1.4.吃汤圆
时间: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元宵在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
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1.2.活动
1.2.1.除尘
时间:2023年1月16日(农历二十五)开始。
一般从农历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屋里屋外进行相当彻底的大扫除,家家户户定要大干一场,弄个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别有一番过年气象。
南方尤其是广东海南一带,过年的时候,人们会给家里摆上橘子,谓之“供橘”,因为“橘”与“吉”谐音。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买盆橘,或是扎好的一束束的橘子,盆橘一般摆在客厅,有些人家还会在盆上贴上红纸黑字的“吉”字。
1.2.2.贴春联
时间: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开始。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拿出早就买好的春联,或有雅兴者,自备纸墨,当场挥毫写下自创或选好的对联,等墨迹一干就拿去贴。春联的内容常以发家致富和吉祥喜庆为主。
除此,人们还会贴上各式的年画,家里被这些春联、年画装点一新。当然,门神更是乡下人必不可少的宝物,用意是驱除恶鬼,镇压凶邪,保佑平安,常请的门神一般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1.2.3.舞狮
时间: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春节期间,舞狮也是人们庆祝的方式之一。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有一人或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纽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心。
除夕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比如海南和潮汕地区,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1.2.4.祭祖
时间: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1月22日(正月初一)、1月23日(正月初二)、1月24日(正月初三)都要拜。
南方很多地区,在吃年夜饭前,要先拜祭祖先,人们会先去祖宗堂拜过祖宗,或是在自己家中,点上灯,烧好香,摆上丰盛的菜肴,由家中主事的家长带头,向列祖列宗跪拜磕头烧香。恭请祖宗降临享用,并祈保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
有些地方还会给列祖列宗烧金箔纸钱。之后,打响早已准备好的爆竹,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二、北方
1.1.饮食
1.1.1.吃饺子
时间: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1月22日(正月初一)、1月24日(正月初三)等。
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过年吃饺子,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1.1.2.磨豆腐
时间:2023年1月16日(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二十五,磨豆腐”,“豆腐”是“都福”的谐音,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祈福。
古月豆腐历史悠久,是河北省平山县的经典美食。平山县古月镇自古就有做豆腐的习俗,豆腐制作技艺在平山已有约2000多年的历史,颗粒饱满的黄豆和优质的水源,再加上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豆腐制作技艺,成就了古月豆腐滑嫩、细腻、清香等特点。每年这个时候,平山县百姓纷纷开始磨豆腐,为过年做准备。
1.1.3.把面发
时间:2023年1月19日(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
发面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将“面子”用水泡开,掺上面粉,然后放在大盆里慢慢发酵。因为量大,所以一般要发一整夜。发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加入适量的纯碱,再掺入一些面粉,揉到软硬合适,然后继续发酵一段时间。
这发面是个技术活儿,各家主妇们都特别重视,因为过年亲戚来了是要吃的,谁蒸的馒头酸了、不起了,难免落人笑柄。
1.1.4.蒸馒头
时间:2023年1月19日(腊月二十八)、1月20日(腊月二十九)等。
过年主食就是白面馍馍,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说发面是个技术活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力活儿。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家的男人们往往也会上场助阵。
做好的馒头剂子要大小均匀,然后才上屉蒸。有的人家还会馒头上做一些图案,或者塞个红枣在馒头顶上。
1.1.5.杀年猪
时间:2023年1月17日(腊月二十六)。
东北杀年猪是在年关之前各地农村进行的约定俗成的民俗,是在春节前犒劳一年辛苦作业的农民,也是为了春节款待亲朋的大菜。
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肉,剩下的都挂在仓房里。快过年时拿回屋子里,“缓”一宿。烀肉时用一口大锅,底下烧柴火,慢火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肉入味、好吃。
但小孩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于是,这一天往往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当然,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
1.2.活动
1.2.1.扫房子
时间:2023年1月14日(腊月二十三)。
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的扫除日。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有扫除晦气之意。人们通过大扫除,表达了对新年的除旧迎新的思想。在大扫除的同时,有些还会扔掉一些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并购置更多的东西,也代表了除旧迎新。
1.2.2.送灶神
时间:2023年1月14日(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说坏话了。
1.2.3.赶年集
时间:2023年1月18日(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赶大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农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1.2.4.贴春联、守岁
时间:2023年1月21日(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1.2.5.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时间: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的意思。
1.2.6.回娘家
时间:2023年1月23日(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包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姑爷陪着媳妇回娘家,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义不同,这个日子,大都是没了爹没了娘的走亲戚。
1月21日。
除夕,是指岁末辞旧迎新的日子。除夕,又称年夜。年夜饭即由此而来。除夕,意味着结束过去、开辟岁末。所有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和口悲欢离合等等,都会随着旧的一年的结束随风而去。对于中国 人来讲除夕这一天是非常重要的。远离家乡的人会赶回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圆。
古代的规矩特别多,到年三十,一般要上坟,到祖坟把祖先请回家,晚辈当然要上三牲,拜祖先,烧香,恭恭敬敬地守护在祖先旁边,和祖先说说话,拉拉家常,汇报一年来的事务,这是中国人视死如生的一种特殊情 怀,因此要守夜,直到五更鸡鸣,天将放亮,鬼魂阴去为止。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怀远慎生的优良传统。
2023年1月21日除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2023年1月21日除夕是几九、2023年1月21日除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