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04:13 分类:算命 浏览:14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正月廿三,以及正月廿三吃什么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正月二
十三是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
这一天接灶神、
迎农耕,
老人们说这一天一定要
闹得红红火火,来年才能收成好,家庭和、财运旺。更是一年一度的篝火节,老
家话称“燎疳(燎干)”,任何一场篝火晚会都不会和它媲美,就在于它的自然
美,
淳朴简单而令人神往。
过了正月二十三,
出门打工的年青人已陆续的告别家
人,打起行囊,走向外边的世界。
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燎,才能驱毒灭病。人们相
信通过“燎疳”可以求得祛病消灾、五谷丰登,为新的一年开一个好头,这个习
俗在农村尤为盛行,
现在在城里也是一样的火。
孩子们早早的要去准备柴禾,
在
荒山上用镰刀割回成捆蒿草,孩子们都会比看谁割得柴火多,
“离离原上草,一
岁一枯荣”,成捆的蒿草割回后便放在房前屋后,等到“燎疳”时备用。老人们
要用黄纸剪些“疳娃娃”,小孩子们用点燃的香火扎些小孔,然后用“疳娃娃”
擦遍全身,擦掉全部的疳气,听老人们说扎了“疳娃娃”这一年就会百病不生,
健健康康。在“燎疳”这天的晚饭就是
“搅团”,说是吃了“搅团”就会把疳
病缠住不会祸害人间。
到了夜幕降临之时,家家门前都堆放了一堆柴火和当日院内清扫的杂物,
然后插上“燎疳娃娃”,把扯下的对联、门神也投入其中一并点燃,随后再投入
香表、鞭炮、盐粒、葱皮、蒜皮等,点燃柴火,用火来烧掉“燎疳娃娃”。这时
候家家门前都是火焰闪动,
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红彤彤的,
火光和鞭
炮声相互交织。人们都在火堆上跳来跳去“燎疳”,希望能消灾避祸,燎去以往
的陈厄和晦气,
让年在火火红红中过完。
大人们往往象征性地跳几下,
就站在一
旁围观,娃娃们则不然,尤其半大的儿子娃娃们,爱玩火的年纪,平日里要受家
人教育和传统禁火思想的拘束而不敢玩,借着节日才有了一个合理的放纵机会,
怎能错过?如脱缰的野马般任由他们来欢闹跳跃。
本来这个习俗的由来就是为了
祈求神灵来保护娃娃们的健康,
他们无可厚非地成为了整个活动的主角。
碎娃娃
或者女子娃娃不敢跳火,
则由大人抱着在火堆上跳,
或者由大人两手分别握住娃
娃的两手在火上甩一圈。大一点的娃娃伙们则毫不畏惧,卯足了劲,争抢着,和
跳远一样,
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从火上一跃而过,
比试谁跳得精彩。
偶尔
也会有乱了秩序相向同时跳而撞在一起的,
跌落下来烧了衣服和眉毛头发或着撞
伤了头,跳火升级成了“碰头会”;有时也有调皮匪气的儿子娃娃趁机搞恶作剧
吓人的,
偷偷在火堆里面扔几个鞭炮,
当有人跳过时便会炸得火星四溅。
自家的
火堆熄灭后又赶到另一家去,
尽情跳跃享受火的盛宴,
直到全村落各家的火堆都
熄灭才肯罢休。
如果住得集中,
则邻里之间往往都会事先把柴火堆在一起,
大家
合在一起跳,烈焰照彻天空,场面热闹、紧张,氛围浓烈。如果谁跳不过去,就
必定会有烧着棉裤或者眉毛之虞,
最能考验娃娃们的胆量和力气。
跳完了这家又
赶到另一家,享受火的盛宴,直到火全部熄灭才罢休。火苗小下去,慢慢的只剩
下一堆红通通的火籽了,这时,家里的男主人,也就是掌柜的,会拿出一把新新
的竹扫帚来,
扬得高高的,
再使劲向着火籽拍下去,
口里大声的喊着:
“麦子花,
玉米花,高粱花,大豆花„„”。拍一下,喊一声,老人家说,冒起来的火籽越
多越高,
说明这一年这种农作物的收成就会越好,
看着焰火般绚烂的火籽,
一张
张太阳色的脸上满是笑意,眼睛里全是这一年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城里也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
小区里的人们把割回来的蒿草放在一起燎
疳,有的单位也参加了进来,在火苗的映衬下,整个城市都在火的海洋里,一张
张笑脸迎着春风欢快的跳着,尖叫着,新的一年新的气象都表现在这“燎疳”的
节日里。
这一天,所有人和牲畜都歇息一天,
“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歇一天。”意
思是过了正月二十三,年事已毕,就开始春耕准备了。
咚咚锵的声音也越来越远,
渐渐的听不见了,
夜幕沉沉的垂了下来,
热闹了
半夜的山城安祥的睡去了。
人们也在自己热烘烘的床上舒舒服服的躺了下来,
满
意的进入了梦乡。也许这一夜,很多人的梦里都还响着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
还看见乡里乡亲一张张含笑的脸,还有那满地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玉米棒子,
眯着眼看见的,也是金黄色的太阳,在那温暖的光芒里,庄稼人塌实的,心满意
足的睡着了„„
节假日和习俗
燎疳(liao gan)节
在陇东地区,正月二十三日为燎疳节。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燎烧,才能驱散病毒。陇东地区的过年,一般要从腊月初十到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三,在这段日子里,人们走户串亲,比较悠闲。直到正月二十三燎疳节完后,才算真正过完了年。燎疳还有“接疳”,“送疳” 的习俗,即正月二十二日晚是接疳日,二十三日晚才是真正燎疳,二十四日晚送疳,一连要燎三个晚上。陇东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所在,燎疳的习俗也是人们源于上古时期对火神的崇拜,相信依靠火的威力可驱邪除魔,保佑家人平安,庄稼丰收。
在旧年里,按照乡续,正月二十三那天,人们都会早早的吃完饭,然后带上镰刀、粪筐等工具,到田地里或者荒山上去捡柴禾。一般捡的柴禾都是蒿子、玉米秆、干树枝等,但这柴禾不能太硬强。其中蒿子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蒿子烧起来火焰旺,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待快烧完了就往火堆上加些。太硬强的柴禾,火焰温度太高,且持续时间太长,容易灼烧到人。
等到天麻胡胡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大门楼前都要挂上了用纸糊的灯笼,灶前要点上煤油灯,插上香。主人先要在灶(即厨房)前“敬灶神”。一沓黄裱,两根香火,一杯黄酒,烧了裱,敬上香,抛洒黄酒在地上,叩头作揖,这便就是敬灶神了。最后还要“送灶神”,把灶神像和香裱端在木盘子里,放在大门楼或者院畔前烧掉。最后燃放鞭炮,送灶神时要把灶神两旁的“枣山”留下,直到春耕第一天,在地头上敬过土地神才吃“枣山”,然后开犁耕地。
送完灶神后,全家人都要聚集在大门楼或者院畔前,一起燎疳。主人先在柴禾上放上香裱和几个鞭炮,再放一小撮盐。点燃柴禾后,烈火熊熊,在燎的过程中,事先放进去的鞭炮会不时响起来,在吓大家一跳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笑声,而盐巴也由于大火的烧烤,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氛围。
等火燃烧旺的时候,就开始热闹了。首先大家都会看着谁第一个就从火中跳过去,然后才紧接着跟风跳过去。但跳的时候,也有讲究的,不是随意跳的,往往都要面向着大门楼或者院畔外的方向跳,据说这样可以把邪气一并送到外面。火焰很高的时候,小孩子已经不敢从中间跳了,就在旁边把腿抬起燎燎。而胆子大的小孩,会远远地助跑,然后一跃就从火中跳过去,落地后会赢得周围人的惊呼声和称赞声。幼儿们只有被大人抱起来,轻轻地在火的边缘燎燎,这个过程对他们也是很重要的。
等大火燃过后,全家人依次在火堆上跳过去又跳过来,连续燎跳三次。大人燎跳时要提上装有刀、碗、筷、勺、擀面杖等灶具的水桶,表示也要把灶具燎得干干净净。相传燎过疳的灶具,以后做饭不会得传染病和流行病。
待柴禾全化成火籽后,主人会把还带着火星的灰扫到一起。然后用铁扬火籽或者扫帚绷扫火籽,叫“扬五谷花”。扬后,地上是一片火星儿。这时,小孩子都会拣来小土块,蘸上水或唾液,再粘上火星儿,往很远的地方扔去,一扔,一条火红的弧线飞出,十分耀眼。据说这火籽撒出去,象什么农作物的花形,这种农作物在今年就定会丰收。等这户人家的“燎疳”活动就结束了,人们又涌到第二家去继续,如果燎够七家,就会把邪气燎的一干二净,那么这一年肯定也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正月二十三,牛马歇一天” 。意思是在这一天,所有的牲畜都要歇息一天。过了正月二十三,年已正式过毕,人们便要开始忙活春耕的事情,当然牲口也要该走上田间地头了。人们是在火的燃烧中结束了过年的欢乐,也是在火的燃烧中开始了下一年的开始,伴随着希望和愿景。人们期望日子能过得红红火火,致使这个略带迷信色彩的节日一直延续到今日。等燎疳节过后,人们才会从过年的懒散中清醒过来。从第二天起,就会步入正常的日常轨道了,并开始新的一年历程。
农历纪年和月、日的称呼与公历不同。公历2022年2月23日这一天是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三。
具体解释一下。
农历用干支纪年法,如:甲子、乙丑……壬寅,每六十年轮回。今年是壬寅年。
农历十二个月份称呼习惯也有所不同,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
具体的“日(号)”,如每个月的3号、13号、23号,农历叫初三、十三、廿三。(廿:二十的意思)
那么,壬寅年正月廿三,就是农历今年一月二十三。由于农历的年与公历年不重合(年头年尾是不同的年份),不能用“2022”表示农历年。
1、正月廿三是“正月二十三”的意思。
2、廿,意为二十。廿本来属于客家话,但是由于廿有“二十”的意思,而且写法较为简便,所以逐渐的被各类书籍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3、廿的具体出处如下:
(1)《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2)《两般秋雨盦随笔·廿四堆》:“越中屭湖之滨,狮山之侧,俗名廿四堆,皆南宋宫人墓也”。
正月廿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正月廿三吃什么饭、正月廿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