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算命 > 正文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电视剧)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04:04 分类:算命 浏览:185


导读:今天给各位分享虚云法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虚云法师电视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请详细介绍一下虚云大师的生平!...

今天给各位分享虚云法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虚云法师电视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请详细介绍一下虚云大师的生平!

虚云老和尚俗姓萧,19岁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法号古严,字德清。

清道光初年,正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时候,虚云老和尚的父亲萧玉堂老先

生在泉州做官。萧老先生和夫人颜氏笃信佛教,遗憾的是年已过四十多岁的萧夫人,还没有生过孩子。有一天,夫妇二人到开元寺烧香拜佛,回来后两个人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一位长须青袍老人,骑着老虎冲进萧夫人的怀中。不久后,萧夫人怀了孕,十个月后正是兴奋期待生个儿子延续萧家香火时,结果竟生下一个大肉团,由于萧夫人年纪大了,体力不够,看到肉团竟因惊吓过度离开了人间。

这时有个卖药的老人,自愿帮忙把肉团用刀剖开,里面竟然是个白白胖胖的

小男孩。萧府上下在悲痛之余,也算得到一些安慰。而这个生下来就没有了娘的孩子,就由庶母王氏照顾。这个孩子跟其他孩子并没有两样,只有一点特别的地方,就是喜欢跟家人到寺庙去朝拜。当他十三岁那年,在湖南老家的寺院中,见佛像及听到念佛声,心里就很喜悦,而在小小的年纪就有了要出家的念头。

【少年出尘志】

17岁那年,虚云几度悄悄离家上山,都被家人找回。但是,十几岁的孩子已

连着离家二、三次,却令萧老爷担心。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头,萧老爷给他娶了二位年轻貌美的妻子。但虚云大师一心向佛,有空就跟庶母和两位妻子说法,日子久了,竟由情侣变成净侣。

咸丰八年,大师十九岁了。他看时机已到,决心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皈

依妙莲法师。由于家人追得很紧,大师便带了简便衣物,躲到深山的岩洞里,不畏虎豹,饥食野果-渴饮泉水,日日在山洞中念经苦修。

过了三年,听说父亲告老还乡不久病故,王夫人和二位妻子也出家为尼。从

此大师心中毫无牵挂,下山后听高僧指点,参禅听《法华经》,渡海到普陀山求法。

一转眼,大师已经出家二十多年了。因为一生下来就没见过母亲,便决定拜

山报恩,发愿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在拜山的途中,历经不少艰辛,过黄河时遇大风雪,几乎被冻死,由于孝心感天,遇到名为文吉的人救活,后来又腹泻不止,几乎昏迷过去,也是文吉相助;他相信文吉便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最后历经三年,达成拜山报恩的心愿。

拜五台山后,大师开始身行万里,访名山古寺,向高僧请益。后来更经西藏

入印度,经不丹到锡兰,到处弘法救世人。五十六岁时在江苏高 寺连打十二个

禅七,至第八个七的第三晚,因护七禅师入禅堂冲开水,溅到虚云大师的手,杯子“啪”的一声破碎了,虚云大师忽然觉得平日的疑根突然断了,如梦初醒般开悟了。

后来大师远至南洋弘化,经马六甲、吉隆坡,过台湾,所到之处求戒皈依信

众常以千计,所得乐捐巨款不留分毫,都用在修建道场上,从来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云门事件、护法护教】

抗日战争时,为普度众生到重庆主建护国息灾大会,在回程时过云门,见荆

棘中有残存古寺,内有文偃祖师的肉身一尊,为云门开宗道场,大师决心重复旧观,花费不少心血,但也为虚云老和尚带来一生中最大的劫难,也就是“云门事件”。不法之徒围庙,殴打老和尚几至丧命。大师虽遭毒打,九天多没有气息,大师不但未死,并在趺坐中听弥勒说:“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等训语,实为一奇异之事。

虚云老和尚一百十五岁时,因为不满人民信仰受到厌制,拒绝出任佛教会会

长,自京到江西永修云居寺。因抗日战争古寺遭到破坏,大师下定决心,毅然恢复唐代旧观。

1959年,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海内外的弟子要为大师祝寿,但被大师劝

阻了。因为他心里仍然挂念着云居寺的明月湖还没有修浚好,海会塔才建到一半。这时大师已患了慢性消化不良的症候,早晚只能吃一小碗稀饭。大师告诉信众,真如寺建好了就不要再捐献了。四月,大师在曾经住过的牛棚照像,又选了一张最满意的加洗后分送捐助功德的亲友和信众。

八月,老和尚在寮房门口贴上“今天不见客”的字条。十月,病渐渐重了,

时喘时咳,虽然已进入昏迷状态,仍然要自己料理自己的事。十二月,大家看情况不好,都赶来向老和尚问安。老和尚很平静地说:“到了现在你们还在做俗态,快去大殿给我念佛去吧!”

寺里方丈弟子请虚云老和尚开示,老和尚缓缓地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

嗔痴。”停了一下又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的精神,度人度世。大家辛苦了,早早去休息吧!”

十月十三日,老和尚打坐,双颊微红。大师合掌跟大家说声珍重,就离开了

活了一百二十岁的尘世,死后安葬在云居山的海会寺。

虚云老和尚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老和尚

的一生正像他常说的:“人生如梦,一切皆幻;空中飞鸟,有何踪迹可寻?况学道人耶?”虽然老和尚这样说,但他的一生留给人间的,不只是他兴建的那些看得见的寺院道场,还有永远让人难忘的救人救世、护法护教的精神。

虚云老和尚生平简历

【简介】

虚云老和尚(1840?~1959) 中国僧人。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咸丰九年(1859)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曾遍参金山、高旻、天童、天宁诸名刹,巡礼佛教四大名山。后从天台华顶镜清法师习天台教义。光绪二十六年去北京,适值八国联军入侵,即随清朝帝后一行至西安。越二年,经终南山入川,转赴西藏,折至云南大理,重兴鸡足山迎禅寺。光绪三十年去泰国、槟城等地,考察东南亚佛教。1920年重兴昆明西山华亭寺并改名云栖寺。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诸大寺住持。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同年,应请复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其禅功和苦行为人所重,为现代中国禅宗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鼓山列祖联芳集》、《校正星灯录》、《具行禅人行业自化记》、《虚云和尚法汇》等。

中华第一高僧虚云法师活了多长时间,死后有什么发现?

佛法博大精深,世人在红尘万丈中困于俗事,难解其中真意。哪怕是尘缘已了的僧人,一生也需苦苦修行,才有可能参透佛法真谛,修成正果。然而修行之路漫长且异常艰苦,能够坚持下来的僧人只占少数,被誉为中国第一高僧的虚云法师就是其中之一。虚云法师自小与佛结缘,被佛法之深奥所吸引,并且穷尽一生的时间修身修心。历经磨难的虚云法师于120岁圆寂,去世前曾给世人留下一“戒”字,而这就是他一生所得,可其中深意却无人能解。

中国第一高僧降生方式奇异待考证,出家半路遭阻拦后娶二妻

也许是修行之人必经的苦难,而虚云法师后来的成就也证明了他苦难的修行自出生之日起就已注定。虚云法师乃父母老来所得,父母夜中梦一身着长袍之人骑虎而来,翌日虚云法师母亲查出身孕。

传言,虚云法师出生时是一个肉球的形状,其母悲愤之下,惊惧而亡。家人将肉球剖开,虚云法师才就此降生,后由庶母抚养。然其出生异象是否果真如传闻所述,仍待后世考证,恐有心人故弄玄虚,神化其出生引世人叹之。

虚云法师幼时从儒师,聪慧过人且甚喜读书,然儒学经典并未满足其内心所需。此时虚云法师并未接触过佛教,真正与佛结缘是在清咸丰二年,随父护送祖母灵柩回乡之时。虚云法师看到僧人做法事,忽然发觉僧人法器甚合眼缘,顿寻终日心中所缺,遂异常欢喜。自此便开始诵读家中佛经,为寻书中禅意在,终日流连寺院,欲参透其中奥秘。

随后四年间,虚云已遍读佛家经书,深感其义,于是决定皈依佛门。一日虚云趁叔父不备欲逃离家中,不料却在去南岳的路上被叔父截回,出家之念遂只能暂时作罢。返回家中时叔父逼迫他与田谭二氏举行婚礼。成婚后,虚云还未成佛门子弟,便日日向二位新娘弘扬佛法,并未沾染半分女色。此处便能看出虚云法师佛心深种,再无人能移。

虚云法师早年间虽不被家人理解,但他却是坚定了自己的向佛之心,始终不曾放弃皈依佛门的决定,才成就了后来的虚云法师。

躲避家人终入佛门清修,经高人指点方知修行正道

清咸丰八年,虚云终于下定决心逃离家中,由福州鼓山涌泉寺的礼常开老人剃度,次年受戒。自古修行僧人,无不历经苦难,于是虚云效仿古僧苦行,仅携带日常必须之物,且不修边幅。后曾遇一高僧,斥责于他的修行之路,过于注重外在的修行,而忽视心的修行,就算已小有成就,也不过皮毛而已,难成大道。

经高僧点化后,虚云恍然大悟,自觉修行只浮于表面。且因感念亡母,愧对父亲,尘缘未尽,遂发愿于五台山,为父母祈福,以报父母生养恩德。自普陀山法华寺起香,途中三步一拜五步一叩,历时三年,终于达成超度亡母,为父祈福之宏愿。尘缘已了,历时多年的修心之路也正式拉开帷幕。

虚云法师在云南弘扬佛法二十余年,点醒世人。自觉修行圆满,直至九十五岁高龄才返回曹溪,安定后重建广东南华寺,中兴云门大觉寺。而后北上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会议,举为会长,同年任全国政协委员。虚云法师渡人渡己,为佛教奉献终生。

半生云游弘扬佛法,历经磨难仍一心向佛

虚云法师十九岁出家,寺中苦修二十余年,自觉佛法无成,于四十三岁之时决定离开涌泉寺,走遍天下佛寺,入世修行,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虚云法师早年寺中苦修,后半生游历,途中遭受饥寒、痢疾、落水、匪患等不为外人知晓的磨难,却从不曾言苦,就这么日日复日日,年年复年年的坚持了下来。

他在云游之际,也不忘普度众生。1911年正处社会动荡之时,当地军兵李根源排斥佛教,举兵欲侵鸡足山。李根源欲拆寺逐僧,后经虚云法师教化,皈依三宝,一心向佛;1912年成立佛教分会,推动佛教事务与管理;1918年主持昆明云栖寺修复,同时主持多个寺庙的修复事宜,耗时十余年;创办佛学研究学院,培养有才干的僧人,同时以身践行农禅并重,也因此被世人誉为“中国第一高僧”。

在日复一日的世间修行途中,虚云法师踏遍天下佛寺,从苦难中修行佛法。于佛寺禅师探寻经中真意,集众家之思,行个人之道,历经多年,终成就了自己的佛法修行,有了自己的道,自己的义。虚云法师云游四海,访遍江河山川,忘却一切甚至是自己游离于其中,就越靠近佛。

120岁圆寂前留一字曰“戒”,后世至今无人参透

虚云法师于1959年初感觉体乏不适,大限将至。于是着手安排身后事务,将寺院之事交与门下弟子。同时留下将骨灰撒入江水之中,与水中万物结缘的遗嘱,于1959年十月十三日病逝,圆寂于云居山茅棚,享年120岁,而弟子们将其火化后,虚云法师遗体产生出了50余颗舍利子。

虚云法师圆寂前留下一字“戒”,而对于该字却无再多解释,引来世人诸多猜测。“戒”字,警也,虚云法师或欲以此字警示启发世人,不过字中所藏玄机,只能待有缘之人慢慢参透。然而时隔多年却无一人的回答能令众人信服,于是谜题就留存至今。

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皆过眼云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肉身行走世间,被贪、嗔、痴所扰,灵魂却无归处。“戒”字想必是要让世人警惕人性的弱点,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修身养性,以免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他被称作中国第一高僧,活至120岁,死前留下一字,如今怎样?

《神秀示法诗》:“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佛学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非常久远。一提到佛学文化的来源,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是汉明帝时期。由于汉明帝当时做了一个梦,大臣们解释这个梦的时候引出了佛教文化的概念,然后汉明帝这才将西方的佛学文化引进我国。但其实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佛教可以细分为很多部分,主要是三大派别。分别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及上座部佛教,三大派别之间会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平原生活的汉人们,受影响程度最深的,还当属于三大派别当中的汉传佛教。然而在汉传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也诞生了很多知名的高僧,其中有一位叫做虚云法师的人物,他更是被称作为中国第一高僧,活至120岁,死前留下一字,至今无人参透。

虚云法师在出家之前,俗名姓萧,出生于1840年。母亲在刚生下虚云法师没过多久就因病去世了,后来父亲又为了照顾好儿子,选择了填房。虚云法师一直都是由自己的继母抚养长大,年少时期就对佛学文化十分感兴趣。虚云法师在刚会读书写字时,家中就有一些佛学文化相关的书籍。到了17岁的时候,虚云法师首次萌生了想要出家的想法,这时候在继母的鼓励下才真正踏上了学习佛法的道路。虚云法师19岁时在福建正式出家,20岁时成为了和尚。

虚云法师在出家之后,一直通读各类佛学经典。后来又发现佛学文化并不单一,可以在佛经经典中找到真谛之外,更是要研究其他文化的精髓。所以虚云法师在27岁时又离开了福建,开始云游四海,先后前往了佛教各大圣地。比如西藏、斯里兰卡,甚至是印度等地进行修行。至此之后,虚云法师的名号也就走出了国门,影响了更多的地区。

虚云法师在清朝末年时期,一直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满清政府也有很多动乱问题尚未解决,比如说义和团问题就是朝廷最头疼的政事。但是满清政府又害怕战争的动乱,会损害虚云法师的修行,所以还专门派遣了保护人员,一路护送虚云法师前往西安,最后又转到钟南山进行修行,可见其虚云法师在当时所受到的尊敬程度还比较高。

从清朝末年之后,一直也在为社会救济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在抗日战争时期,虚云法师更是率领寺庙中一众子弟前往战场,为我国将士们诵经礼佛,祈祷和平早日来临。除此之外,又主动带领自己的弟子们节衣缩食,省出善款和救济粮来帮助灾民以及落难的士兵,让同胞们渡过难关。而且在国家危难之际,虚云法师还自主组建了救护队,下山前去救治伤员。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虚云法师最终还是圆寂了。在临终之前,虚云法师在弟子的手中写下了一个字,至今人们都没有参透其背后的意义何在,这个字就是戒。虚云法师留给后人的这一个字,到底有何意义?是戒贪欲、还是戒战争,还是戒掉心魔?真正看透的人,可能真的没有多少。

虚云禅师有哪些事迹?

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便已经传入中国,并且在南北朝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在我们所熟知的僧人里很多都是一些古代的大师如“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一代祖师菩提达摩”、“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但今天我们不讲古代名僧来说一说近代第一高僧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俗名萧古岩。虚云禅师自幼便喜好恬淡清静的生活。十二岁时初见三宝法物便萌生了出家的意愿,到了十六岁还不改志父亲为断了虚云禅师的出家之意。强行让他娶了田、谭两位妻子。还将他们强禁与一室。但年少的虚云禅师坐怀不乱,意志坚韧。十九岁再次离家出走,来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剃度出家。二十岁时因依鼓山妙莲和尚受足戒礼。他在鼓山寺做过水头、行堂,也曾不问世事在后山苦修。

在他三十六岁习完法华经后便开始了他的参悟生涯。他脚行天涯,参访学道。初度海陀山,参遍各古刹。接着到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到杭州礼天朗和尚等。在他二度朝拜普陀山时。他为报亲恩,再礼五台,三步一拜,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历时接近两年,其中路程艰辛坎坷,是常人所能难以忍受的。

虚云禅师虽已深修佛法,七情六欲也断得个干净。但有一件事是他始终未曾放下的,就是他未曾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他开始了第三次朝拜五台山历时千日,行程数省。甚至在宁波阿育王寺燃指供佛,不料因此身患重病,其他禅师都劝阻他但虚云禅师任然执意如此。还说:“生死谁能免者。我欲报母恩……生亦何益。愿以死为休矣。”

在1953年时他相应时代的号召,领衔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被推举为名誉会长。同年还担任了政协委员。他这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还曾著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心经解》等。但可惜这些在动荡时代被毁,都已经无存于世了。

1959年初,他开始感到身体日渐衰弱。于是分别对真如禅寺诸职事作了交待。最后,他告诫自己的侍者,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持呢?有一字曰:“戒”。这是他在世上最后的遗言,着实令人摸不清头脑,戒到底要戒什么?他的这句遗言,至今仍然参悟不透,可能只有到了像虚云禅师这样大彻大悟的境界时才能有这样的觉悟吧。

在1953年9月虚云禅师圆寂于云居茅蓬内,享年120岁,这也是他皈依佛门的第一百零一个年头。令人惊奇的事情是在虚云禅师去世之后,人们发现了数百粒的五色舍利子。

虚云法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虚云法师电视剧、虚云法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