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算命 > 正文

于姓皇帝一共36位(于姓在古代姓什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03:53 分类:算命 浏览:470


导读:今天给各位分享于姓皇帝一共36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于姓在古代姓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单于姓的单于姓帝王...

今天给各位分享于姓皇帝一共36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于姓在古代姓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单于姓的单于姓帝王

(公元前?~前174年),名冒顿,头曼之子。著名秦末汉初时期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09~前174年为期三十六年。

冒顿,读音作mò dú(ㄇㄛˋ ㄉㄨㄛˊ),姓挛鞮,读音作luān dī(ㄌㄨㄢ ㄉㄧ),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长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头曼得少子,欲废太子冒顿而立少子,于是让冒顿做了月氏(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个部族)的人质。当时头曼单于发兵急攻月氏,想借月氏人之手来杀冒顿。冒顿盗马逃归,头曼认为冒顿壮勇,让他统率一万骑兵。冒顿得到兵权后加紧训练部队。他制成了鸣镝(响箭),下令说:“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与部下出猎鸟兽,发现有不射响箭所射目标的人,就杀掉他。不久冒顿用响箭射自己的良马,左右的人有不敢跟着射的,冒顿立刻将他们杀掉。此后,冒顿又以响箭射自己宠爱的妻子,左右的人都感到很恐慌,不敢跟着射,冒顿又将这些人杀死。不久,冒顿出猎,用响箭射杀单于的良马,左右的人都跟着射。此时,冒顿知道他的左右都听从他的命令,可被他利用了。一次冒顿随其父头曼单于狩猎,用响箭射向头曼,他的左右也都随着响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死,冒顿诛杀他后母、弟弟和不听从他的众臣,自己作了单于。冒顿登位后,正是东胡强盛时期,东胡听说冒顿杀父登位,便派使者对冒顿说,想要头曼的千里马。冒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表示,千里马是匈奴的名马,不应给东胡。冒顿说:“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于是把头曼的千里马送给东胡。东胡认为冒顿惧怕他们,不久又提出想得到单于的一个阏氏。冒顿又问群臣,左右大臣都愤怒地说:“东胡无理,竟然索要阏氏,请您派兵攻打他们。”冒顿说:“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便把一位自己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得到单于阏氏后愈发骄横起来,欲向西侵略。东胡和匈奴之间有一千多里的荒芜地区,无人居住,双方各自在自己的边界地区建立了哨卡。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两国之间的缓冲空地,我们想占有它。”冒顿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认为这是荒弃之地,给或不给都可。于是冒顿大怒,说:““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便把主张给东胡土地的大臣都杀了。冒顿发兵向东袭击东胡,下令全国士兵,有后退的皆斩。东胡早先轻视匈奴,并无防备,等到冒顿引兵来犯,大败东胡军,消灭了东胡王,掳掠了他的人民和牲畜。回来后,向西打败了月氏,向南并吞楼烦和白羊河南王,又全部收回了秦将蒙恬所夺取的匈奴土地。以汉原河南塞为界,到达朝那,肤施,进而侵入燕、代两地。这时的汉军与项羽相持不下,中原地区被战争弄得疲惫不堪,无暇西顾,因此冒顿的势力得到了壮大,手下有能弯弓射箭的士卒达三十多万,设左右贤王二十四长,称雄于大漠南北。匈奴从其先祖淳维至头曼单于,已有一千多年了,但匈奴的地域时大时小,内部也别散分离,直到冒顿单于时,匈奴最为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使其成为一代雄主。此后冒顿又率兵向北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尽使北方各族服从他的统治。汉朝平定中原不久,为加强边防调韩王韩信去代郡,都马邑(今山西朔县)。匈奴大举进攻马邑,迫韩王投降了匈奴。于是匈奴引兵向南,越过句注山,直攻太原,兵锋及于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威胁了西汉的统治。公元前200年,刘邦率兵前去抗击匈奴,时逢冬季,风雪交加,奇寒无比,有十分之二的士兵冻掉了手指。于是冒顿佯装败北,暴露自己的老弱病残之兵,掩藏起精锐之师,诱汉兵追赶。高祖果然将以步兵为主的全部三十二万汉兵用以北逐匈奴。高祖到先平城(今山西大同),其步兵还没有到齐。冒顿派精骑四十万围困高祖于白登山(今山西平城),七天七夜,被包围的汉军得不到军粮接济,情势十分危急。高祖用陈平计,暗中派使者厚赠礼物给冒顿的阏氏,阏予对冒顿说:“两主不应相困。现在即使得到了汉朝土地,单于您也终究不能住在那里。况且汉王自有神灵保佑,请单于您仔细考虑。”冒顿原与韩王信的大将王黄、赵利相约共灭汉王,可王黄、赵利的军队未到,冒顿怀疑可能和汉军有密谋,就听取了阏氏的话,放开包围圈的一角。高祖刘邦下令所有士兵都拉满弓外向,从匈奴解开的一角直冲而出,终于和大军会合。冒顿这时已引兵离去,汉朝也领兵撤退。其后冒顿常结连汉朝叛将,引兵侵扰汉朝边地,使得汉朝深感忧虑。当时汉初定,国力弱,于是高祖便派刘敬前去缔结联姻和约。奉送皇族女儿冒称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丝棉、绸绢、酒米食物各有一定的数量,汉匈结约为兄弟之国,冒顿才稍稍停止侵扰。

汉高祖刘邦逝世后,汉孝惠帝、吕后时,匈奴骄横无礼,冒顿竟然在给吕后的信里有侮辱性言语,吕后想攻打匈奴,被诸将所劝未行,依旧实行和亲成策。汉文帝初年,冒顿又派右贤王进占了黄河河套以南地区,后消灭月氏、平楼兰、乌孙、呼揭等国。第二年,冒顿致信汉文帝,愿意恢复过去的和约,汉文帝作了友好的答复,双方转向通好。公元前174年,冒顿去世。其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公元前?~前102年),乌维之子。著名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05~前102年为期三年。因年少即位,史称“儿单于”。汉使光禄勋(光禄大夫)徐自为(徐息)筑五原塞(榆林)数百里,外列城,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西北至芦沟山(今内蒙古包头、固原之间)。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卫青子)将兵屯其旁。使疆弩都尉路博德筑障于居延泽上(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其年秋天,匈奴大入云中、定襄,杀掠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破坏光禄所筑城列障。又使右贤王入酒泉、张掖,掠数千人。当时汉朝的战略为北守、西攻。将军任文率兵至,尽复失所得而去。

汉太初四年农历1月,李广利破大宛,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匈奴欲遮之,不能至。初,李广利将骑六千、步兵数万人至贰师城下取善马。西至郁(成)城,当道小国各城守,不肯给食,食乏而还。往来二岁,到敦煌,士卒十遗二三。上书请罢兵。汉帝大怒,乃益发兵卒六万人,负从者不豫。牛十万,马二万,驴骡驼以万数,多齐粮。转运奉军,天下骚动。广利遂进兵,当道小国皆送迎,给廪食。径到大宛城,围宛三十余日,宛中贵人共杀其王毋(寡),奉其首,出食给军,悉出善马。汉择取其善马十匹,中马三千余匹。乃共(与)立宛贵人察为王,与盟而还。诸所过小国,皆遗子弟从入献见,因为质焉。还玉门关者万余人,马千余匹。后行,非乏食,战死不甚多,将吏贪,不爱士卒,故死亡者多。上以为万里而伐,不录其过,乃封广利为海西侯;封骑士赵弟杀郁城王为新寺侯;拜卿三人,二千石数百人,千户以下千有余人。李广利者,李夫人兄也。李广利之弟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上爱之。乃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而李夫人亦善舞,甚姣丽,有宠。及夫人卒,上以厚礼葬之,图画其形于甘泉宫,而尊重其兄弟广利为将军,延年为协律都尉。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詹师庐单于自攻受降城,未至即病逝。由于其子年少,乃立其季父乌维单于弟右贤王句黎湖为单于。句黎湖单于立。 (公元前?~前96年),句黎湖之弟。著名匈奴族首领,在位时间从公元前101~前96年为期五年。汉朝既灭大宛,威震西域。汉太初四年,汉武帝复下诏动员击胡。当时且鞮侯单于即位,恐汉来袭,便尽归汉使之不降者,路充国得归。且鞮侯单于致书卑词自谓:“我儿子,汉天子,我丈人也。”汉朝乃遣苏武为使,遭张胜之变,被匈奴拘留而扣之。不久,赵破奴逃亡归汉。

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农历5月,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匈奴,斩首虏万余级。骑都尉李陵将步卒五千出居延,与且鞮汗单于战,斩首万余级。李陵兵败,降匈奴。李陵者,李之广孙,敢兄当户之子。匈奴大军包围李广利部,几不脱,汉兵物故十之六七。当时上使李陵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督辎重。李陵稽首曰:“愿得自当一队。”李广利曰:“吾无骑与汝。”李陵曰:“不用骑,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李广利壮而许之。李陵至峻稽山,与且鞮侯单于大军相遇,以骑兵三万进攻李陵。李陵指挥千余弩俱发,匈奴骑兵应弦皆倒。且鞮侯单于避走上山,李陵追击之,继杀数千人。且鞮侯单于大惊,急召左右贤王驰兵八万骑攻李陵。李陵且战且却,南行数日,抵山谷中。复大战,斩首三千余级。遂引兵东南,五日,抵大泽葭苇中,且鞮侯单于从上风纵火烧李陵部,李陵亦令军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且鞮侯单于在山上,使其子将骑击李陵。李陵自步斗树木间,复杀虏数千,因发连弩射,且鞮侯单于下走。是日捕得生口,言“单于曰:‘此汉精兵也,晶夜引吾南行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军长皆曰:‘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胜,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是日,汉军与匈奴力战数十合,复力战,杀伤虏二千余人。且鞮侯单于不利,便欲退去。然而,此时李陵军中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便偷逃出降匈奴,并告诉且鞮侯单于:“汉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且鞮侯单于大喜,进兵使骑并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趋降!”遂诸道并进攻李陵,四面射矢下如雨。李陵矢且尽,即弃车去。士卒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入山谷。且鞮侯单于乃先入遮道,从山上坠石下,士卒多死,不得行。李陵曰:“兵败,吾死矣!”军吏中有人劝李陵降,李陵回答:“吾不死,非壮士也。”并叹道:“使人犹有数十矢,足以免矣,今无兵复战。”遂令军士人持三升炒米,一片冰,令各散去遮虏鄣相待。李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仅余数十人。且鞮侯单于驱千骑死追之,韩延年战死。李陵曰:“无面目以报陛下矣!”遂降。士卒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李陵败处去边塞仅百余里。且鞮侯单于以大女妻陵,立为右校王。整个战役期间,贰师将军李广利按兵不动,坐视李陵孤军奋战。汉武帝闻听李陵投降,大怒。大臣忧惧。太史公司马迁上言:“李陵已立功,以李陵若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初,上遗贰师将军出时,令李陵为助兵,及李陵与单于相持,而李广利竟无功。” 汉武帝以司马迁欲沮贰师,为李陵游说。后捕得匈奴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法。上怒,乃族李全陵家,而下迁腐刑。李陵闻之曰:“教单于为兵者,乃李绪也(也是汉军降将),非陵也。”李绪者,故塞外都尉,先是降匈奴。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被诛,乃使人刺杀了李绪。秋季,汉朝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出西河,与路博德会涿邪山。公孙敖屡次出兵不利,筑受降城死伤士兵甚多,结果被下狱,后为部属所救,匿民间。不久被举报,再次下狱。汉太始元年死于天牢。后以匈奴降将成娩为将,率楼兰国兵击东师。匈奴右贤王往援,汉兵不利,引去。

汉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农历1月,汉朝使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六万骑,步兵七万,出朔方。路博德将万余人,与贰师将军会师。游击将军韩说将步骑三万人出五原。汉武帝乃命因杅将军公孙敖将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且鞮侯单于闻知后,悉远其辎重于余吾水北,而自以十万骑待水南,与贰师将军接战。汉军与匈奴相持连战十余日,伤亡略相抵。双方由于不能得胜,皆引还。游击将军韩说无所得。因杅将军与匈奴左贤王再战,不利,引归。汉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且鞮侯单于病逝。且鞮侯单于有两子:长为左贤王,次为左大将。且鞮侯单于病重时,昭言立左贤王。左贤王来至,贵人以为有病,乃立左大将为单于。左贤王闻之,不敢进。左大将使人召而让位焉。左贤王辞以病。左大将不听,遂立为狐鹿姑单于。遂以弟左大将为左贤王。左贤王在数年后病逝,狐鹿姑单于命其子先贤掸转任日逐王,贱于左王,而自以且鞮侯单于之孙为左王。 (公元前?~前60年待考),壶衍鞮单于之弟。著名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9~前60年为期九年。汉地节二年(壶衍鞮单于十七年,公元前68年),壶衍鞮单于逝世,其弟左贤王立,是为虚闾权渠单于。虚闾权渠单于初立,以其右大将之女为大阏氏,而废前单于所宠幸之颛渠阏氏,于是颛渠阏氏之父左大且渠怨望,其内部益加离心。第二年即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西域诸国共击匈奴属国车师,得其王及人民而去。匈奴单于乃以车师王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众东徙。随后汉即使郑吉遣屯田吏士分车师之地屯田以充实汉在西域之国力。其后三年匈奴谋收复车师故地,并欲以侵凌乌孙西域,但又告失败。于是在与汉争夺西域之争斗中,匈奴渐处下风。而汉在西域之势力日臻巩固。此时匈奴,随着一系列军事,外交上的失败,再加内外各种天灾人祸,内部离心,实力虚弱之极,分崩离析,只在一夜之间。

汉神爵二年(虚闾权渠单于立九年,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逝世。颛渠阏氏乃与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初立,即大开杀戮,尽杀先单于所用之人,又尽免先单于之子弟近亲,而自以子弟代之。于是,在此场大清洗中,匈奴皇族中各派间之新仇旧怨,终于爆发出来。其后三年,匈奴内部各派相互攻伐,至于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握衍朐鞮单于败于呼韩邪单于,自杀,民众尽归降呼韩邪单于,匈奴再次统一。 (公元前?~前31年待考),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于之子。著名匈奴单于,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8~前31年为期二十八年。西汉中叶,雄踞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陷入了连年内乱之中,本已岌岌可危的胡汉关系又一次面临着历史的抉择。其父虚闾权渠单于逝世后,稽侯珊未能继位,逃至岳父乌禅幕处。

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稽侯珊被乌禅幕及左地贵人等拥立,是为呼韩邪单于,即发兵击败握衍朐鞮单于。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秋,击败右地屠耆单于。汉五凤四年夏,被其兄郅支单于击败,引众南近塞,遣子入汉,对汉称臣,欲借汉朝之力保全自己。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农历1月,呼韩邪单于朝见汉宣帝于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受特殊礼遇。数年后,鉴于郅支单于率部西迁,内患已消,力量渐强,乃率部重归漠北。

在匈奴内乱期间,大汉王朝也没闲着,他一面坐看匈奴分裂相互征伐,一面继续充实自己在西域的势力。在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先贤掸为单于所逼,欲降于汉,使人告于渠黎校尉郑吉。于是郑吉发渠黎、龟兹等国五万大军迎日逐王,并追斩逃亡者。随后,汉宣帝置西域都护府,以郑吉为首任都护。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者安辑之,不可者诛伐之。从此,汉朝政府对西域的控制正式确立,大汉之号令班于西域,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前后共历八十余年。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农历1月,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娶汉宫女王嫱(昭君)为妻,号为“宁胡阏氏”,这便是丰载史册的“昭君出塞”。此后,汉朝与匈奴四十余年无战事。 (公元?~216年待考),名呼厨泉,于扶罗之弟,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刘渊之叔祖。著名匈奴单于,在位时间从公元195~216年为期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呼厨泉单于被曹操扣留在邺城。后遣去卑代理为单于,去卑单于就是后来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开国皇帝赫连勃勃的先祖。至此,匈奴一族走向衰弱。晋朝惠帝时期,匈奴族人再次复兴,公元304年,于扶罗之孙刘渊反叛晋朝,自称有汉族血统,为汉室宗亲(从王昭君处来),因而建立了后汉国,再后又改为前赵国。公元329年,被后赵国的石勒所灭。其后,又有匈奴族人所建的北凉国和大夏国兴于一时,至公元431年,吐谷浑部军队攻灭匈奴族赫连氏所建的大夏国,从此史书不再见有匈奴族名人入册。

历史上有没有于姓皇帝

历史名人 于公: 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吉: 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禁: 字文则,曹操时期外姓第一将。早期随鲍信起兵讨黄巾,后来又一起归附曹操,被任为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 屡建功勋。 曹操征张绣失利, 大军溃散, 唯独于禁临危不乱, 且战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处抢劫,被于禁追杀后就去告发于禁叛变,于禁先扎下营寨才去见曹操,曹操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于禁认为分辩事小,退敌事大,曹操对于禁坚毅沉稳的作风大加赞赏,封他为益寿亭侯。后来在败吕布,破袁绍等大小战役中,于禁等五良将都轮流任先锋和后拒,成为曹军将领中的骨干精英。曹操曾经因恼怒朱灵而想撤掉他的兵权,就派于禁去办,于禁手执文书仅带数十骑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在曹军中就是这样地令人畏惧。 官至左将军, 假节钺。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包围曹仁,于禁率军救援,汉水泛滥,七军被淹,于禁放弃抵抗而被俘, 关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庞德却不屈被杀。后来关羽被孙权所破,于禁获释而到了吴国,直到黄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国,那时他都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见了皇帝泪流满面。曹丕下旨, 认为于禁兵败是洪水暴发所致, 而不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并引用春秋时名将荀林父孟明视的事例来安慰他。后来命于禁去高陵祭拜曹操,并预先在陵中画有他战败降敌,而庞德不屈的图画,于禁见到后, 惭愧发病而死。谥为厉侯。 于栗磾: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磾传》 于烈: 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昕: 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濆: 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谦: 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准: 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振: 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 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 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玭(1507—1562): 字子珍,号册川,自幼聪惠。山东东阿人(今属平阴县)曾在副都御史刘隅等所办的东流书院读书。十三岁即考取庠生。又补廪生,后又在山东生员竞考中获第一名。被称为神童。嘉靖七年戊子(1528)举人,任许州知州,服阕宁、靖州知州,二十年辛丑(1541)谒选,先后为许州、静宁州知州、平凉府同知。因他判案公道,断案如神,又体恤百姓,并亲到民间放赈救贫,众皆交口称颂,三年后升平凉府同知。又三年后,因政绩卓著,再升庆阳府知府。累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三十一年壬子(1552)辞官归。后谢居家园。其原配便是刘隅兄,进士刘田之女,诰封淑人。 于慎思1531—1588): 字无妄,号航隐,又号庞眉生,小字襕衫。山东东阿人(今属平阴县)东阿诸生、太学生。善古歌行,尤工古赋,有《庞眉生集》、《群书题跋》等。二兄于慎思,受其父影响,少年负志,博览群书,尤爱兵家著论,且记性极强,过诵而不忘。曾随父戎边。受大中丞张子立青睐。十九岁入乡试时,因考场兵备森严,强令考生解衣光脚,视考生如犯人,因而恼怒,从此不再科试。万历十五年,于慎思入京师,居于慎行官坻,“欲试词林游太学,”不幸逝世于京师,享年五十八岁。朝中各部,皆去挽吊。留有著作《庞眉生集》,于慎行为其作序。所作《石淙记》、《游监山记》,是描写洪范山水的好文章。因他钟爱褚村石淙景致(即今洪范镇纸坊村东南),特在此构筑别墅,会四方文人墨客赏景赋诗。 于慎行:(1545.11.3—1608.1.9), 享年63岁。字无可,更字无垢,又字可远,号谷山,世称于阁老。 明代东阿(今属山东省平阴县)人。十四岁,试童子科,六人为首。明隆庆二年(1568)十七岁入进士弟,授翰林院庶吉士,破格授翰林院编修。擢升经筵日讲官,选庶吉士,先后曾任修撰、侍讲、左谕德、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学士,后累升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五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史漫录》、《谷山笔尘》、《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百余卷留世。他娶妻秦氏,累封淑人。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著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等。 于元烨: 字仲华,山东东阿人(今平阴洪范镇谢庄人)中书舍人,历迁常州、顺天二府通判,刑部员外郎中,莉平府知府,兵部尚书兼七省督师,赐尚方剑,终殉国。世称“金陵尚书” 于成龙: 字北溟(1617-1684),号于山,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 于敏中: 字叔子(1714-1779),号耐圃,清江苏金坛人,于汉翔孙,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举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不久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敏中担任浙江学政期间,考吏拔秀,罢庸补能,按期组织匀举,担任会试总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书法清秀洒脱,又通熟掌故,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选任兵部侍郎,后改户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间奉旨编纂《户部则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历时近20年;还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先培植职,朝廷谕书多出其手。清廷 开设四库馆,他受命为正总裁,与大学士刘统勋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还担任国史馆、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馆总裁。平定四川金川时,敏中负责军书旁午,以书旨功赏戴双眼花翎,画像挂列紫光阁。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纪事本末体撰写《钦定临清纪略》16卷。翌年,又奉旨编辑《西清`砚谱》24卷。还著有《素余堂集》、《日下旧闻考》159卷。卒后赠文襄,赐祭葬。 于式枚: 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字晦若(1853-1916)。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于右任: 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省三原人。光绪举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1964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学忠: 国民党爱国将领。字孝侯(1890-1964),山东省蓬莱市于家庄村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中国皇帝顺序完整版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资料显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1、秦朝:嬴政、胡亥、嬴子婴;

2、西汉: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衎、刘婴;

3、新朝:王莽;

4、玄汉:更始帝刘玄;

5、赤眉汉:建世帝刘盆子;

6、赵汉:汉嗣帝王郎;

7、成家:成家公孙述;

8、东汉: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9、三国魏:曹腾、曹嵩、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

10、三国蜀:刘备、刘禅;

11、三国吴:孙坚、孙权、孙亮、孙休、孙晧;

12、西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司马伦、司马炽、司马邺;

13、东晋: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司马丕、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司马德宗、司马德文;

14、前凉:张重华、张曜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

15、后凉:吕光、吕绍、吕纂、吕隆;

16、南凉: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

17、西凉:李暠;

18、北凉:段业、沮渠蒙逊、沮渠牧犍;

19、前赵:刘渊、刘和、刘聪、刘璨、刘曜;

20、后赵: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鉴、石袛;

21、前秦:苻健、苻生、苻坚、苻丕、苻登、苻生;

22、后秦:姚苌、姚兴、姚泓;

23、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厉武王乞伏暮末;

24、前燕:慕容皝、慕容隽、慕容暐;

25、后燕:慕容垂、慕容宝、慕容详、慕容麟、慕容盛、慕容熙、慕容云;

26、南燕:慕容德、慕容纳、慕容超;

27、北燕:冯跋、冯弘;

28、成汉: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28、南朝宋: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业、刘彧、刘昱、刘准;

29、南朝齐:萧道成、萧赜、萧昭业、萧昭文、萧鸾、萧宝卷、萧宝融;

30、南朝梁:萧衍、萧正德、萧纲、萧栋、萧纪、萧绎、萧渊明、萧方智、萧庄;

31、西梁:萧詧、世宗孝明皇帝萧岿、惠宗孝靖皇帝萧琮、萧铣;

32、南朝陈:陈霸先、陈蒨、陈伯宗、陈顼、陈叔宝;

33、北朝北魏: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余、拓跋濬、拓跋弘、元宏、元恪、元诩、元姑娘、元钊、元子攸、元晔、元恭、元朗、元修;

34、北朝东魏:元善见;

35、北朝西魏:元宝炬、元钦、元廓;

36、北朝齐:高欢、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高延宗、高恒;

37、北朝周: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宇文阐;

38、隋朝:杨坚、杨广、杨侑、杨侗、杨浩;

39、唐朝: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重茂、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晔、李柷;

40、五代后梁:朱温、朱友圭、朱友贞;

41、五代后唐:李克用、李存勖、李亶(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42、五代后晋:石敬瑭、石重贵;

43、五代后汉:刘暠(刘知远)、刘承佑;

44、五代后周:郭威、柴荣、柴宗训;

45、辽朝: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耶律阮、耶律璟、耶律贤、耶律隆绪、耶律宗真、耶律洪基、耶律延禧;

46、北辽:耶律淳、德妃(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耶律雅里、耶律术烈;

47、西辽:耶律大石、感天皇后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鲁古、屈出律;

48、北宋:赵匡胤、赵炅、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

49、南宋:赵构、赵旉、赵昚、赵惇、赵扩、赵昀、赵禥、赵显、赵昰、赵昺

50、西夏: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李谅祚、李秉常、李乾顺、李仁孝、李纯佑、李安全、李遵顼、李德旺、李睍

51、金朝:完颜旻(完颜阿骨打)、完颜晟、完颜亶、完颜亮、完颜雍、颜璟、完颜允济、完颜珣、完颜守绪、完颜承麟

52、元朝: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忽必烈、铁穆耳、武宗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晋宗也孙铁木儿、兴宗阿刺吉八、文宗图帖睦尔、明宗和世琜、宁宗懿璘质班、惠宗妥懽帖睦尔、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53、明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54、南明:朱由崧、朱聿键、朱聿鐭、朱由榔

55、清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颙琰、旻宁、奕詝、载淳、载湉、溥仪。

扩展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

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

其中不乏一些英才明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社会进步发展与人民生活安定做了一些好事,但由于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血腥杀戮等本质特性的制约影响,更多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儿童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皇帝

于姓皇帝一共36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于姓在古代姓什么、于姓皇帝一共36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