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算命 > 正文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题目)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03:38 分类:算命 浏览:139


导读: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以及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余光中带你赏析诗词:锻造读者、...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以及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余光中带你赏析诗词:锻造读者、学者、作者三重读诗境界

『 壹 』

不时有人会问我:“诗应该怎样欣赏?”

这问题实在难以回答,至少我无法答得圆满。如果问者是一位陌生人,我就会说:——那看你对诗有什么要求。如果你的目的只在追求‘诗意’,满足‘美感’,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点‘情调’,那就不必太伤脑筋,只要兴之所至,随意讽诵吟哦,击节称赏,在幻想中‘自慰’或‘自虐’一番,做一个诗迷就行了。”

《世说新语》所谓:“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恐怕就是这种味道。所谓名士,就是只求尽兴,不必负责的意思。换了王逸,读起楚辞来,怕就没有这么洒脱了。李商隐的诗,人称难懂,惹得元好问叹气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试看李商隐的《碧城》三首之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 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 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 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使晓珠明又定 一生长对水晶盘

梁启超在清华演讲的时候却说:“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足见像梁启超这样的大学者,面对某一类诗,竟也束手无策,难作解人。“郑笺”的功用,也有时而穷,知性既穷,也只有像梁启超这样,全靠感性了。 足见做一个感性的纯读者,也不是一件不体面的事。

“要是我不甘心只做一个纯读者,而要更进一步,做一个学者呢?”那陌生人说。

“那么诗就变成了一门学问,不再是纯粹的乐趣了。诗迷读诗,可以完全主观,一切的标准取决于自己的口味。学者读诗,却必须尽量客观,在提出自己的意见之前,必须多听别人的意见,在进入一首诗的核心之前,更必须多认识那首诗的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纯读者可以不理会一首诗的技巧,只要具有‘慧根’,也就是现代所谓的‘敏感’,能充分享受那技巧造成的效果就行了。学者则不然,除了领会效果,还要能追溯技巧,详加分析。 一首诗为什么读来悲壮或柔美,身为学者,应该能在音调、意象、语言、结构各方面分析其原因。 换句话说,诗之为美,纯读者只须知其然,学者却应该知其所以然。纯读者不对谁负责,学者却应对读者负责。学者对诗的责任,不但在求自己了解,还要帮助别人了解。”

“如果我野心更大,还想做诗人呢?”

“那诗就变成了艺术,不再是学问,也不仅是乐趣。本质上,诗人和学者也是读者,但他们是特殊的、专业的读者,目的不同,所以读法也不同。学者读诗,因为是做学问,所以必须耐下心来,读得深入而又普遍,遇到不配胃口的作者或作品,也不许避重就轻,绕道而过。诗人读诗,只要拣自己喜欢的作品,不喜欢的可以不理——这一点,诗人和纯读者相同。不同的是:纯读者享受到读诗的乐趣,就达到目的了;诗人却必须更进一步,不但读得陶然,还要读得警醒,才能时时触类旁通,活师前人。譬如食物,纯学者只求可口,诗人在可口之外,尚须寻求营养。诗人面对一首好诗,总想见贤思齐,就像徒弟面对师父,总想学点什么手艺,或供眼前使用,或待他日翻新出奇,甚至把师父都比了下去。 学者继承了已有的财富,加以清点并评价,诗人却挣来新的财富。 ”

『贰 』

一般纯读者往往在少年时代爱上了诗。那种爱好往往很强烈,但品位十分主观,眼界也十分狭窄。纯读者于诗浅尝便止,欣赏的天地往往只限于三五位诗人的三五十篇作品;因为缺乏比较,也无法鉴别,这几十篇作品便垄断了他们的美感经验,似乎天下之美尽止于此了。这类读者一过了青春时期,对诗的兴趣不再发展,以后阅读所及,遇到不同风格,尤其是更为繁富的作品,总会感到格格不入。许多纯读者对于现代的好作品最为排斥,因为新的佳作需要读者调整自己僵硬的感性,这种挑战是许多人不愿接受或无力应付的。在自尊的心理上,排斥一篇新作总比承认自己感性失调,要好受一些。

纯读者的兴趣往往始于选集,也就终于选集,很少发展及于专集,更不可能进入全集。且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因为未选李贺,所以纯读者往往不读李贺。至于杜牧,因为所选八首之中,七绝占了七首,所以在纯读者的印象之中,他似乎成了专用七绝写纤丽小品的诗人了。

小时候,我几乎以为《唐诗三百首》就等于唐诗。后来在其他的选集里发现《秋兴八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公无渡河》、《把酒问月》等诗,就不免怪蘅塘退士竟然遗漏了这许多杰作。在大学读外文系时,我又几乎以为英诗的精华尽在巴尔格瑞夫所编的《金库》(The Golden Treasury),后来才领悟《金库》所藏,尽是歌行体和抒情体的短诗,根本还没有触及叙事诗、玄想诗、状物诗之类的长篇巨制。

要领会一位大诗人的“分量”而不翻一翻他的全集是不可能的。我只是说“翻一翻”,因为逐篇读完一部全集,是极为费神费时的工作,只能期之于专家,不能奢望于一般读者。但是不翻一翻全集,就不会明白为什么霍斯曼不是大诗人,为什么艾略特的主题狭窄,为什么美国诗选里惠特曼的分量应该重于爱伦坡。

不翻一翻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也难以明白为什么在所有的宋诗选里苏轼的作品入选最多。

纯读者的胃纳不但窄小,而且偏食。因为纯读者大半是青少年,对人生的态度不免理想而浪漫,所以对诗的要求也往往止于“纯情”。譬如辨味,我们在儿童时代欣赏得最早且嗜之无度的,总是甜味。不解喝酒的人,也只能喝点甜酒。一个人要欣赏酸、咸、苦、辣等滋味,总是后来的事。“纯情”的诗,正是一般读者的“糖糖”。元好问讥秦观的作品是“女郎诗”,意思相近。 一个人的口味往往从甜发展到酸、咸、苦、辣,但是一个人诗的品位往往就止于甜,因为东西是天天要吃的,诗却不然。 许多纯读者乐之不疲的纯情诗,对于资深的读者,只能算是正餐后面的甜点。

当然,同样是甜,也有高下之分。鲜果的清甘比起蜜饯的甜腻,自不相同。而橄榄的酸余有甘,好茶的苦尽甘来,也不是人工的方糖所能比拟。大致说来,唐诗甘醇,宋诗苦涩。在唐诗之中,李白清甘,杜甫就兼有五味而往往在酸苦之中透出甘冽,孟郊酸中带苦,韩愈苦中有辣。诗甜则快,苦则慢,甜如少年,苦则有中年味。比起唐诗来,宋诗便像中年人的诗。

李白的诗,能快不能慢,所以读多了觉得有点飘浮;杜甫就沉下气来,能慢,所谓“沉郁顿挫”,就是慢而有味,慢得有力。 杜甫在节奏上“反快”正如在味道上“反甜”。在这方面,宋诗主要是跟着杜甫走的。苏轼说陶潜的诗“质而实绮,而实腴”,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淡而实甘”。陶潜不像杜甫那样以苦咸来抗拒甜味,他超乎五味之上,用淡来涵育清甘。杜甫的诗仍是有为的,陶潜已经无为。

俗语常说“尝到甜头”,人总是爱吃甜的,至于“苦头”,人人都怕吃。可是读诗如果只能尝尝甜头,而不能在苦头里嚼出甜头,那就只算浅尝,而纯读者大半是浅尝辄止的。以诗风而言,浪漫派抑知性而纵感情,甜头最多。以诗体而言,抒情小品比起讽刺诗、玄想诗、状物诗和长篇的叙事诗来,也要甜些。纯读者喜欢的,正是这些。以英诗而言,纯读者最喜欢分段押韵的格律诗,因为它句法单纯,节奏分明,最“像诗”;至于无韵体(blank verse)和自由诗(freeverse),就不易领略了。对于纯读者说来,华兹华斯的《亭腾寺上行数里所赋》就远不如他的《水仙花》或《露西组诗》富于“诗意”。

中国古典诗体之中,律绝之类的近体也似乎比古风更有“诗意”,所以纯读者对于李商隐的《嫦娥》和《夜雨寄北》容易一见倾心,而对于《韩碑》之类的古风就难以接受了。推其原因,西洋分段押韵的格律诗,和中国诗里的近体,形式接近于歌,所以更像“诗”;而无韵体也好,自由诗也好,古风也好,对比之下,都似乎较近于散文。歌的味道不但甜,形式也比较整齐、鲜明,欣赏起来最不伤脑筋。许多人把诗叫作诗歌,对诗的要求也几乎等于歌词,观念实在不太清楚。诗比歌要复杂得多,不少繁富而宏大的诗往往含有一般人认为“没有诗意”的东西。 诗要创新,就得把传统所谓的“诗意”不断扩大,把原来认为“散文化”的东西提炼,提升为诗。

这原是一部诗史发展的过程,却很少有纯读者能体会。保守的读者在欣赏的趣味上,不但狭窄,而且固定,所以尝来尝去,总是当初那一点“甜头”。

『叁 』

原则上,学者读起诗来,一方面要比纯读者更客观更公正,另一方面却要更深入更彻底。学者既是专业的读者,就应该具有专业的修养。在读一首诗之前,他必须尽量熟悉诗人的生平、风格、时代等“背景”。在读的时候,他又必须玩味诗的主题,分析诗的结构,掌握意象、音律、语言、典故和各种修辞上的技巧。

也就是说,一首诗的里里外外,凡应该知道的,他都不可错过。世界上有许多好诗,出自生活,发自性情,语言又天然纯真,像古诗十九首便是。读这种诗,无须多做准备工作,纯读者和学者同样能够欣赏。但不是一切好诗都这么深入浅出,像杜甫的《诸将》、《秋兴》、《咏怀古迹》等作,要仔细欣赏,就不免要做一点准备功夫;这当然是纯读者要靠学者的地方。

但是学者是否一定可靠呢?原则上说来,学者做过准备,受过训练,能知纯读者之所不知;但在实际上,学者读诗,领悟的不一定胜于纯读者,有时候就因为蔽于知识,迷于细节,反而看走了眼。

纯读者读诗,往往要乞援于注解和诠释。但传统的注解往往避重就轻,不释题旨,不解句意,反而专在所谓“出处”上大下功夫。如果那出处真的涉及典故或事端,倒也必需,但往往只是前人类似的词句,究竟是否后人所本,颇有问题,即使真为后人所袭,也往往无助于了解该诗。且以杜牧的七绝《泊秦淮》为例:冯集梧所注《樊川诗集注》在“烟笼寒水月笼沙”句下注道:“《淮南子》天之所闭也,寒水之所积也;《庾信小园赋》荆轲有寒水之悲。”在“夜泊秦淮近酒家”句下则是“《晋书·卫恒传》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这些“出处”跟诗中的“寒水”、“酒家”根本没有关系;谁要是读了这些注才懂这两句诗,那才是怪事。

又如苏轼七律《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的末联:“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施元之注作:“王维《林园即事》诗:弥伤好风景。杜子美《江南逢李龟年》诗:正是江南好风景。”其实,“好风景”原是极普通的字眼,根本不用追溯出处,何况东坡之句和王维、杜甫并不相干。学者一旦染上这种出处癖,除了矜博之外,对读者并无什么帮助。滥寻出处,不过是浪费篇幅,徒劳读者,并无大害。

学者读诗的大病,在于看到一些蛛丝马迹,便疑心是微言大义,强把无所用心的写景抒情解成别有寄托的刺时讽世。这样的穿凿附会,从毛诗解关睢为美太姒后妃之德到“四人帮”时代的梁效把“相见时难别亦难”解为讽刺“腐朽势力”,说明中国的文学批评之中,有一派“泛政治主义”的学者整天疑神疑鬼,恨不得沦文学为政治的附庸、历史的索引。韦应物的佳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赵蕃说成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王维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则被解为“言势焰盘据朝野也”。编注《词选》的张惠言,是这类指鹿扪象学者的代表。他把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说成:“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又被他说成“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至于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则被张惠言引鲖阳居士之说解成“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这种“泛政治主义”的文学批评,一味捕风捉影,深文罗织,不但曲解原意,难以自圆其说,就算是诠释得句句巧合,头头是道,也把天机浑然的兴到之作丑化成了扭捏作态的怨臣之语。果然如此,一切美好的抒情诗,也就是王士禛所谓的“风雅”,岂不都成了政治谜语?然则我们何不直接去读历史,岂不远胜这种嗫嚅欷歔的怨词?这样的寄托,不但没有美化君臣的一伦,反而糟蹋了大自然之美。“上有黄鹂深树鸣”本来是多么优美的意象,学者却为我们揭开谜面,说那善鸣的黄鹂原是小人!壮丽华美的世界,原来处处都是危机,草木虫鱼,原来都是妖魔的化装!这样的学者不但误导了读者,而且歪曲了作者,真是帮了倒忙。不过这情形到了现代文学批评里,有了“改善”,有时甚至矫枉过正。自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应用到文艺批评之后,“泛政治主义”似已被“泛性主义”所取代。

古人的情诗,曾被传统学者解成政治寓言,到了现代学者手里,不但还它原来面目,而且往往朝性爱的方向推进。诗中的一草一木,以前曾是时局与政情的道具,现在却又变成了性爱的象征。例如,《桃花源记》的源头洞口,有一位日本教授便说它是女性器官的象征。昭明太子读《闲情赋》,已经大惊小怪,叹为白璧微瑕。听到日本教授的奇论,岂不更为震骇?

学者读诗,还有一个毛病,便是吹毛求疵。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第一首,有“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毛奇龄在《西河诗话》里挑他的毛病,说水中物皆知冷暖,何必举鸭,又说鸭知水暖,究先于谁?钱锺书斥西河说:“是必惠崇画中有桃竹芦鸭等物,故诗中遂遍及之……西河未顾坡诗题目,遂有此不根之谈。”

其实像毛奇龄这种爱抬杠的人,是不可喻于诗的,因为苏诗如果原作“春江水暖鹅先知”,他仍然会说何以鸭不先知:如此纠缠,殆无已时。东坡所说“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正指这种横人。又如,杜牧《赤壁》之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原以二乔之不保暗示东吴之不存,从周郎联想到二乔,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彦周诗话》却说:“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足见 挑剔细节也好,指陈大义也好,都非知诗之人。

古典学者论诗,多半出以诗话的形式。诗话的毛病在于东麟西爪,浅尝辄止,论断又偏于印象,至其极端,更用形象生动的譬喻。例如,元代诗人虞集论时人之诗,便说“杨载如百战健儿,范如唐人临晋帖,揭奚斯如美女簪花”,他自己则如“汉廷老吏”。苏轼则谓“山谷诗如蝤蛑江瑶柱,盘餐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西方也有这种譬喻式的批评,例如维尔比(T. Earle Welby)把史云朋譬喻为羊蹄的牧神,笑声刺耳地闯进了一个维多利亚的茶会,比尔邦(Max Beerbohm)则把史云朋形容成“一只无力营巢的歌鸟”。印象主义的批评到了十九世纪末的法朗士,臻于高潮。他说:

在我看来,文学批评正如哲学与历史,乃专为审慎而好奇的心灵而设的一种小说。 追根究底,一切小说无非是自传。能神游杰作名著之间而记其胜始足为文评行家。

这样的文学批评诚然是主观的,而实际上,法朗士紧接着又说:“ 客观的批评并不存在,正如客观的艺术并不存在。 ”

高明如杜牧,神游李贺之诗后,如何记其胜呢?他是这样说的: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

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

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

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

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荒国陊殿,梗莽丘,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

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这真成了灵魂在杰作中的探胜冒险,不但全凭印象,而且九种印象之间,颇多矛盾。例如:“时花美女”就很难和“瓦棺篆鼎”联想在一起;“水之迢迢”,“春之盎盎”,也和鲸鳌牛蛇互相抵触;而既已“明洁”,也不可能“云烟绵联”。读完之后,我们只觉得杜牧是在抒情,不是在评论。在古典传统之中,李贺素有鬼才之称,这当然不太公平;但是李商隐却说李贺之死是应召升天:“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照李商隐的说法,李贺实在应该称为仙才,和世人鬼才之说,恰恰相反。杜牧和李商隐同时,去李贺之时不远,而对李贺的“印象”如此不同,也可见“印象”之不可靠。

二○○四年二月

余光中手迹

深度阅读

2020年下元节是哪一天 几月几号

在我国除了一些重要的 传统节日 之外,还有一些节日是因为宗教或者一些文化而形成的节日,而其中之一就有下元节,那么2020年下元节是哪一天呢?2020年下元节是几月几号呢?

下元节的诗句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宋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下元日扈跸朝拜景灵宫》

宋宋庠

令月开真馆,宸游薄太霄。

躬行原庙礼,更作蕊宫朝。

宝扇森排羽,仙轮恍御飚。

霞觞浮桂液,琼馔荐芝苗。

日霁楼先晓,天深树不凋。

繁禧将浩劫,世世会杨寥。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宋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宋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2022下元节几月几日哪一天 2022年下元节适合结婚摆酒吗?

我们有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都是民间的传统节日。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比如上元节就是元宵,中元节要祭祀先人,下元节则是祭祀祖先。那么2022年下元节在几月几日呢?

2020下元节几月几日哪一天

下元节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是祭祀、祈福的日子。

2022年下元节是在阳历的2022年11月29日,星期日,农历十月十五,庚子年 【鼠年】丁亥月 丙子日。

除了下元节,还有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

2022年下元节适合结婚摆酒吗

公历 2022年 11月 29日 星期曰 射手座,农历 二0二0年 十月 十五日 大 (阴历),鼠日冲(庚午)马。

【今日老黄历所宜】

赴任 入宅 破土 启钻 除服 安葬 出行 移徙 开市 立券 求财 祈福 祭祀 牧养 求医 解除 栽种 开光

【今日老黄历所忌】

分居 开池 置产 修造 动土 行舟 嫁娶 纳采

根据老黄历,这一天不适合作为结婚摆喜酒的吉日。而且,这一天是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的节日,及时黄历上适宜结婚,也是不太合适的。

和下元节有关的古诗词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宋·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宋·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七绝·下元节》

路人拂晓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纸衣能取暖,阴间先祖也知寒。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宋·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扈跸朝拜景灵宫》

宋·宋庠

令月开真馆,宸游薄太霄。

躬行原庙礼,更作蕊宫朝。

宝扇森排羽,仙轮恍御飚。

霞觞浮桂液,琼馔荐芝苗。

日霁楼先晓,天深树不凋。

繁禧将浩劫,世世会杨寥。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题目、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算命排行
最近发表
友情链接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