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03:13 分类:算命 浏览:20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以及白族火把节的风俗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火把节的起源和传说
你了解火把节的起源和传说吗,下面我为大家搜集的一篇“火把节的起源和传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罗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火把节风俗介绍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都沙”,“都”意为“火”,“沙”意为“送”,意思是“送火神”或“送节”。
这一天下午,各家要杀一只鸡,意思是杀鸡看鸡舌头顺不顺,鸡舌头顺的话,就认为这一年将吉祥如意,如果鸡舌头不顺的话,就认为不吉,另外再选一只鸡杀后看鸡舌,假如再不顺的话,等到火把节过后要请毕摩来做“除灾祈福”的原始宗教活动。鸡舌的看法是:鸡头煮熟后先捞出来,让长者将鸡的舌头和舌根抽拉出来,然后把舌头上的鸡肉刮干净,先看鸡舌中间,若弯曲,则认为吉;向内弯曲成圆圈,就认为大凶,主人一方要出人命,向外弯曲成圆圈,也认为大凶,客人或亲戚一方要出人命;两边的向内大弯曲,认为内急;向外大弯曲,认为外急。晚饭做好后,要把供在柜子上的饭、肉、汤热好后,由家里的长者端到大门口抛撒以示敬献火神,口中念上一段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的祷词后,端回屋里每人分食一点,表示敬火神的食品吃后将会得到火神的保佑。
等到东南方启明星露面时,全村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屋里边舞边念:
烧呀烧,
烧死吃庄稼的虫,
烧死饥饿和病魔,
烧死猪、牛、羊、马的瘟疫,
烧出一个安乐丰收年。
老人念完之后,叫儿女们将火把接到院门口,火把被男女青年们接到野外的田边,同样念着火把节的祝词,带上第一天宰杀的鸡的翅毛等,边唱边向北边离自家房子较远的某个土坡或崖石边,向着历年焚烧邪恶精灵的地方(一般在村子下方),一路抛着火把,抛了捡,捡了抛(意在哄撵驱赶一切邪恶精灵),远远望去就象一条滚动的火龙。这时满山遍野火把在闪耀,火龙在山间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地游荡,山顶、沟谷也有星星点点、点点星星闪烁着的火光,好象是彩霞在飞舞,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明代状元杨升庵曾赋诗赞美火把节夜景:“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杨升庵这两句诗把火把节夜间的美景如实地描绘了出来。年轻人就将火把聚在没有猪屎马尿的干净小坡上,并且每人都要象征性地往火堆里丢九根小山草,九块小石粒儿,紧接着又提起各自未燃完的那节火把,排成长长的火龙,绕山绕岭地转。小伙的英姿,姑娘的笑容被映在闪闪的火光中。大家舞啊舞,唱啊唱,渐渐地火把越来越少,火龙越来越短。
到了焚烧邪恶精灵的地方,人们各自为阵, (每家每户都得举行此仪式,孤寡老人请村里的孩子代行。)拆开火把,燃起篝火,把第一天晚上杀的鸡翅毛、鸡脚皮、鸡股骨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也随之焚毁了。因为这鸡已在各自的宅前屋后、庄稼地里转过,人们相信邪恶的精灵已收附到鸡身上。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剩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火光必须朝北边的“得布洛莫”,即魔鬼的住地,这样就人丁平安,牛羊发展,五谷丰登。顿时,一股股皮毛的焦糊味和蒿枝燃烧的清香味随着晚风在山野里弥漫开来。
借着篝火的光亮,人们一边用蒿枝架起一排排象征喂牲畜盐水的木槽和喂猪的石槽,嘴里不停地唤马、唤牛、唤羊、唤猪、唤鸡,祈求六畜兴旺。
这天晚上的火把要选扎得粗扎得长的,要不然不够用。送了邪恶精灵后,人们回到场坝燃起篝火继续歌舞欢乐,迎接丰收的到来。小孩们也聚在一起评价今年的`火把谁扎得最捧,商量明年春上哪儿去折蒿枝扎火把,迎接第二年的火把节。
火把节第三天晚上就是结束节日。夜晚,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如闪烁的星光点点,最后聚集在一处,燃成一堆大火,以示全村人团结一心一致防御自然灾害。人们把鸡毛一把一把地扔进熊熊大火之中,火焰映红了半边天。这时,人们各自要用火把燃剩的蒿杆做成猪、牛、羊、马槽型搭好,或把竹子劈成两半做成牲畜喂盐槽,再拾些小石头放在槽型的蒿杆上,一般在每个槽上放九个小石头,表示无数,口中念道:“通过这次火把节,但愿本家粮食堆成山,牛羊遍山坡,美人、勇士、能人、万物聚我家。”等祝福语,以求家人安居乐业,吉祥如意。
云南彝族地区火把节的习俗和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火把节习俗,可以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不同。
彝族火把节习俗,严格说各支系之间都有所不同,各支系火把节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
按道理,写彝族火把节习俗应该到各地去实地田野调查,但因经费和其他一些原因,不可能走遍所有的彝区。除了凉山彝族地区部分火把节习俗笔者比较了解外,云南和贵州彝区火把节习俗只能从有关资料的介绍中得知。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凉山地区的火把节规模大,习俗方面也基本趋于一致,除了不过火把节的“义诺”地区外,民间没有一家不过火把节的,除民间外,都市里的彝族也过火把节。
云南和贵州彝族地区火把节的情况不一样,云南有些彝族聚居区民间多数举行火把节的活动仪式,有些地区则各家在家中表示一下,有些地区则已不过火把节,只是在口头传说火把节而已。贵州地区部分彝族过火把节,但其内容到形式都已简化,据说只是各家简单表示而已。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火把节四说
据传,农历6月24日,是人类使用火的纪念日,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届时,举办各种活动欢度。
种“太阳”
鹤庆西山片的白、彝族群众,每到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种“太阳”活动。是日,人们在“打歌”场中心竖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着堆堆干柴。火把正前方栽着一截经认真挑选、干燥易燃的树桩作为太阳的象征。太阳冒山之际,早已汇聚在场子中的人们,各拿一根精选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阳”上“钻”木取火。不管谁“钻”出了火星,众人便蜂拥而上,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绒、干树枝叶“接”点火种。并想法把火种移到柴堆上,把柴堆点燃。随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从火堆上点燃火种,带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点燃,称之种“太阳”。太阳落山后,人们全汇聚到“打歌”场,在白
日燃烧的篝火上再次点燃大火把。随之,环火把、火堆“打歌”,歌颂火给人的幸福,通宵达旦。
耍火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祭颂火神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火唱种
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
;
白族的传说是,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长,发觉酋长的妻子河南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河南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祖亡夫的三个条件,然而,河南在祭夫时, 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尽。河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从此每年在河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
火把节 汉文中最早的记载是叫做星回节,每到火把节的时候白族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羊好不热闹,火堆对白族的意义非凡,也是一种崇拜吧,就像是傣族崇拜水一样,都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敬和一种精神。
火把节,汉文最早的典籍中称为星回节,是白语xil(柴)huix(火)jia的音译。现代白语中有三种称呼,一种是xinlhuixjia,另一种是fvnguavd(音近:夫汪吾,即六月疯),第三种称呼叫zulholyind(做花船)。
火把节在西南民族中影响甚广。其起源是西南民族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乏人研究。中国主流学界对此关注极少。本土学者缺乏足够的研究力量投入其中,再加上明朝沐英在大理的文化灭绝政策,所以研究难度也非常大。民间广泛流传的起源是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
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洁夫人早就看穿皮罗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柏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
每到六月二十五这天,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庆祝节日。小孩忙着劈火把,姑娘们忙着把从山上挖来的金风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染成红指甲,大人们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20来米高的木杆竖在地上,周围用麦秆、干竹等捆成一个大火把,上面插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一根根彩线串起的梨果挂满火把。入夜,人们点燃大火把后,孩子们各自举着小火把在田野上奔跑喊叫,不时将一把把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靠近海边的村庄,还要进行划船比赛。人们以此来纪念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柏节夫人。
其实结合火把节风俗流行的民族的历史特点分析,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认识。火把节流行于云南北方民族集团内,即氐羌集团,包括白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内部。根据一般的认识,氐羌民族来自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火对这些民族的生存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火堆火把在过去数千年的民族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由此产生对火的高端价值评判和精神信仰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反观地处热带的云南南部民族,比如傣族,水对他们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傣族有泼水节。
地缘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造就了相关文化特色的发育。这应该是对火把节起源的严肃思考的起点。
火把节起源问题的一个分论则是:火把节起源的唯一性问题。在火把节被简单归为彝族节以后,一个愚蠢的推论就是:白族火把节源自彝族火把节。这个推论存在的硬伤是彝族内部火把节高度不一致。时间上不一致,地域分布上也不一致。乌蒙地区的的彝族甚至根本没有火把节的风俗。所以此推论无法解释白族火把节在民族内时间内容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的特征。
有鉴于白族建立的南诏大理国延续500多年对云南的影响,彝族火把节源自白族的推论更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退一步说,考虑到彝族火把节在称谓,相关传说,时间,庆祝形式的巨大差异,除了大理州的彝族火把节是源自白族以外,其他地方的彝族火把节很有可能是独立起源的。火文化在氐羌系北来民族中的仪式化表达的普遍性完全可以产生不止一次的独立起源。
总结:节日的意义是为了增加民族凝聚力,希望世界上都少一些战争好好的过日子,国力强盛的不去欺负别人,国力孱弱的也不要瞎得瑟,好好过日子多好。
来历与传说如下:
1、纳西族。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男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男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男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2、白族。在白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3、拉祜族。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白族火把节的风俗简介、白族火把节的来历和传说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