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算命 > 正文

10月29日至11月2日(十月或11月29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6 04:51 分类:算命 浏览:164


导读: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10月29日至11月2日,以及十月或11月29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2、解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10月29日至11月2日,以及十月或11月29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歼敌数量:歼灭敌东北“剿总”总部、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及非正规军等共计47.2万余人。

进程回放: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点评:

从刚进入东北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拥有70万大军的东北野战部队,林彪居功至伟。当年林彪废止与敌主力在锦州及其周围决战,并主动撤出四平,改变了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军委对东北的作战方针,实践证明是极富战略眼光的,其意义与关内我军内线作战的方针同样重大。从1947年夏季攻势开始,特别是经过秋季、冬季攻势之后,东北我军已占绝对优势,野战主力达70万之众。东北国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下风,虽然还有14个军55万部队,但主力不到40万人,其它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扩编而成,且被相对孤立在几个大城市。当时情形下先打长春肯定比打锦州有利,毛泽东从战略高度考虑要“关门打狗”,林彪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判断并认为锦州作战会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后来林彪招人非议的“回师打长春”之举其实也无可厚非,敌增兵锦西、葫芦岛确实对我军构成威胁。林彪的犹疑多少与他孤独自私的个性有关,包括之前的要求华北杨成武兵团先行动和后来主力的推迟入关。但实际交战中,仅用31个小时就攻克了锦州,“开创了我军功坚作战迅速解决敌人的光辉战例”。以高度机动和大胆穿插将廖耀湘兵团打乱并分割围剿,仅用两昼夜就将其全歼,时间之短、战果之大,在我军战史上可谓空前的记录,毛泽东要求淮海前线我军也应仿效这种战法。辽沈战役组织之精彩绝伦,林彪的军事指挥水平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淮海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兵力对比:60万:80万。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15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第35军(吴化文部),华东军区地方部队,中原野战军全部主力7个纵队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第2兵团5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7兵团5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12兵团4个军、第13兵团3个军、第16兵团2个军,第1绥靖区5个军、第3绥靖区4个军等。

歼敌数量:歼灭敌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

进程回放:

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点评:

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有所不同,它从一开始战役的提出到战役规模的扩大,都是由毛泽东和前线指挥员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而作出的英明决策,所以战役结果也大大超出原先预想。粟裕从打淮海战役(“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三个建议,无疑是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1948年9月24日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头一天,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建议;10月31日,粟裕分析战场形势,预见到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配合作战发展成战役协同作战,遂主动建议军委“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刘伯承尚在豫西),解决了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的难题;11月8日在淮海战役发起的第三天,粟裕根据东北全境解放的新形势,向军委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提出了将敌人主力抑留在长江以北(徐州及其附近)逐次歼灭的设想,甚至想到了我军渡江后仗如何打,中央军委予以采纳,并下定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得非常艰苦,黄百韬兵团有5个军12余万人,是淮海战场上敌军兵力最多的兵团。我华野主力只有36万余人,以6个主力纵队围歼黄百韬,还要用7个纵队在徐东打援邱、李兵团,兵力上并不占明显优势,加上黄拼死顽抗,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淮海战役最关键的第二阶段,粟裕在兵力使用上和精力透支都到了极限,华野一肩要挑三副重担,黄维兵团虽已被中野围住,但还要华野抽调部队参加围歼,北线杜聿明集团尚未围死,南线还要打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杜部邱李孙3个兵团被团团围死,李刘兵团被成功阻截是淮海战役的转折点,这时候粟裕主动提出,再调华野3个纵队(加上已经抽调的2个纵队,含特纵一部,共抽调了5个纵队),由陈士榘率领参加对黄维兵团的主攻作战,其时中野虽有15万人马,但战斗力较强的也就是第4、6等几个纵队,而且重武器火力全无。对于杜聿明集团,毛泽东曾指示要仿照歼灭廖耀湘兵团那样“乘其运动之际,大胆插入敌军之间,各个歼灭之”,但具体实施上又谈何容易!当时华野兵力对杜集团只是略占优势,不比东野围歼廖耀湘是四倍以上的绝对优势兵力。淮海战役的进行难度之大,意义更重大

平津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兵力对比:90万:60万。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华北军区第2兵团3个纵队、第3兵团4个纵队,加上东北军区、华北军区部分地方部队;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司令部及第4兵团2个军,第9兵团5个军加1个新骑师等,第11兵团1个军加1个独立师、3个整骑旅,第17兵团4个军加1个独立师等。

歼敌数量:歼灭国民党军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敌及塘沽敌一部26万余人,改编北平守敌25万余人。

进程回放:

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点评: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以压倒性优势对抗国民党军的一次决战,此役我东北野战军主力(70余万)加上华北军区第2、3兵团主力(20余万)总数已达90万,连同地方部队参战人数多达100余万。敌华北战区兵力总数不足60万,其中正规军人数只有30多万,其它多为地方保安部队改编而成,有战斗力的部队人数也不多,又被孤立于几个城池,兵力使用上捉襟见肘。较之淮海、辽沈战役,军事方面的对抗性和精彩程度相对要弱,战役胜败的悬疑度要小,政治范畴获取的胜利远大于军事上取得的胜利。北平的和平解放虽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到之处,但有几个必然因素不可否认:1、傅作义本来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只因善战而被蒋重用,蒋誉之为当代曾国藩,给予厚望以“中兴中华民国”,傅虽受宠若惊,但内心另有算盘。2、傅作义以50多万的部队对付华北聂荣臻的40多万部队尚可相持,但再加上强大的东北林彪大军,傅是不会心存多少侥幸的。3、国民党军徐州集团的覆没也让傅彻底放弃了幻想,也对国民党的命运丧失了信心。4、如果一意孤行顽抗到底,将使自己成为毁坏京城的历史罪人。但林彪根据战场态势的发展,提出暂缓攻击塘沽、大沽而先取天津(后果断作出放弃攻击塘、大,集中兵力夺取天津),并调华北第2、3兵团参加平、津会战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天津攻克作战之神速、之干净利落让傅作义等胆战心寒,也成为加快解决北平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

总结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豫东战役。

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歼灭河南省开封国民党守军,并在睢县、杞县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作战。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6月17日至22日,攻克开封。

第二阶段,6月27日至7月6日,围歼区寿年兵团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此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9万余人,解放了大片中原地区,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在中原战场上实施战役进攻的能力。

战争前沿

豫东战役之前,解放军始终是处在防御状态的。孟良崮虽然特别提气,但那也仅仅是防御过程中的战果而已,而且是敌人深入我解放区内部,我军内线作战而取得的战果。它虽然政治意义非常大,但单纯从军事上而言,国民党军并未伤筋动骨。反而在此战之后,各个战场上的解放军均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

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官方认证的“大转折”,但这个转折并非敌我双方攻守易势,而是我军从内线防御开始转向了外线防御,也就是进入到了“寇可往,我亦可往”的阶段。

众所周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直接原因,是陕北遭受了极大的压力,快要顶不住了,所以中央军委决定让刘邓跃进到敌占区,以此来调动敌人兵力,打乱敌人部署,以减轻陕北的压力。

搭石作者刘章简介

刘章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刘章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目前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刘章散文选》等诗文集28部。

在1999年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你最喜爱的50位诗人评选中,读者投票郭小川、刘章双双获此殊荣,承德人为之自豪,成为承德诗坛的骄傲。获首届全国新诗奖等多项奖励,有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和辅导教材。现为《诗刊》《中华诗词》编委。

扩展资料

《搭石》句子赏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句话描写的是调整搭石的老人,刻画了老人细致认真的特点,赞扬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来,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把“踏踏的声音”比喻成“轻快的音乐”,写出了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作者通过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关于10月29日至11月2日和十月或11月29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