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6 04:46 分类:算命 浏览:93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秋节有几种风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秋节的有哪些风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一、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中秋节以圆月为标志,寄寓着中华儿女团圆的梦想,积淀着中华儿女团圆的心理诉求。花好月圆之夜,就是亲人团圆之时。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每当中秋时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寄托情怀,更多地赋予了情感色彩,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
二、中秋节的习俗
1、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3、观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扩展资料
中秋节的历史:
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一般人认为,中秋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但是,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末年,尽管有许多关于中秋节庆祝活动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节更像是达官显贵和市民阶层的一种娱乐和游艺活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节日。
其实,中秋节正式成为一种全国性节日的,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初期,袁世凯的北京政府在强令改用公历纪年之后,开始确定并推行了一批法定节假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如今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古今何处不中秋。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佳节,月圆时刻,不知有多少思乡和团圆的思绪相伴,悲欢和离合,笑声和泪水,演绎了多少人生的故事。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1、祭月:祭月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人们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2、赏月:据说中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3、吃月饼: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4、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5、猜谜:中秋月圆夜会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风俗有赏月、吃月饼、猜谜、赏桂花、玩花灯。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是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拓展资料: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下面就跟我学习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1
1、祭月、赏月、拜月
在春秋时代的《礼记》里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意思为拜祭月神。周朝时,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的风俗就以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猜谜
猜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的易经八卦。猜谜就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某种特定规则, 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 猜谜的形式中以中国灯谜最为常见。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猜谜的习俗,又以中秋猜谜的方式最为新奇。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灯谜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3、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跟月饼已经是秤不离砣的搭配。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4、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另外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5、喝桂花酒
桂花酒为中国汉族重庆北碚的特产名酒,至今广西酿酒总厂酿的桂花酒里还有吴刚牌商标。桂花酒色泽浅黄,桂花清香突出,并带有山葡萄的特有醇香,酸甜适口,醇厚柔和,余香长久。
桂花酒酿造历史悠久,现有桂林牌和吴刚牌和汇桂液三种。桂林牌桂花酒由桂林酿酒总厂生产,属花、果配制甜型低酒度露酒。以本地桂花、山葡萄为原料,经浸泡、蒸馏、调整、陈酿、过滤而成,酒度15°~20°。色泽浅黄,桂花清香突出,并带有山葡萄的特有醇香,酸甜适口,醇厚柔和,余香长久。常饮可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1984年和年分别被评为广西优质酒和优质食品。吴刚牌桂花酒由桂林市临桂桂花酒厂生产,以优质大米和鲜桂花为原料,采用双蒸复酿工艺精制而成。酒质清澈透亮,口感醇和爽净,既有三花酒的特色,又有桂花的芳香,回味悠长,酒度有38°和50°两种。
6、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7、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8、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寓意什么
(一)团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二)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三)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2
第一、中秋节的时候十一二个家人团聚的时刻,在中秋节我们要首先回到家里面,见到自己的父母,这点是中秋节里最关键的一个事情,如果你的工作比较忙,实在回不去的话,那么至少也要打个电话。
第二、中秋节的时候,赏月是一个最传统的习俗之一,古人有句话说的很好“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其实就是说的赏月,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大家看着窗外的明月一定感概不少吧。
第三、中秋节赏月还有一些基本的小讲究,我们在赏月之前应该沐浴更衣,带着虔诚的心来赏月,这样会给你带来一年的顺利,带来家人的团聚,这是一份祝愿和希望,所以我们秋高气爽赏月的时候不要忘记哦。
第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的时候当然少不了月饼,其实月饼开始的时候是人们奉献给神明的贡品,表示对月神的一种敬意,随着时间的流转,月饼现在更多的是一个美味,也是人们对亲人团聚的向往。
第五、中秋节的赏月,还有很多的其他意思,比如两个结婚的人,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宝宝,那么你可以在中秋的时候,祈祷自己的心愿,这也是千百年来,我们国家的先人留下的一种习俗。
第六、中秋的祝福还有很多,我们在中秋的时候,给自己的家里面张灯结彩,可以保佑自己一家人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其实方法很简单,在家里面挂两个灯笼,或者是点两支蜡烛,这样你的良好愿望就祈祷出去了。
第七、中秋的夜晚,文人雅士会喜欢在月下散步,现在老百姓们也开始这样的活动了,特别是在南方地区,这类活动比较多,目前北方城市也开始了,其实这就是游湖赏月的一个版本,大家不妨可以试试。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3
1、 吃月饼:崇尚实用理性
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围绕着一个“吃”字做文章。春节,杀年猪、包饺子、炸煎堆、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给祖先送吃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中元节,给鬼送吃的;重阳节,吃螃蟹、喝菊花酒、雄黄酒。
这样看来,中国人真的很重视吃。这是因为,中国人有一种实用理性的哲学。
这种实用理性,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就已经确立。这些争鸣的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阴阳家等等,基本的思想都围绕着如何实现天下太平,如何战胜对手,如何得道成仙这些实用的问题。而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思考的是世界由什么组成,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这些形而上的问题。
中国人的民间信仰也是这样。中国很多人分不清道教、佛教还是基 督教,只要见到神仙就拜,所谓“见庙烧香,见佛拜佛”。他们祈求的当然也不是什么灵魂得救、死后升上天堂,或来世投胎到一户好人家,而是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业有成、嫁个好老公、娶个好老婆什么的当下的问题。为了安心,他们通常还要捐点香油钱,当作是神佛保佑自己的辛苦费。
这种实用理性的形成,是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遇到丰年,能保证一家温饱,遇到荒年,就有很大的可能会饿死。长期的生存压力让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习惯,看到一个东西,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吃,如果不能吃,能不能用?如果既不能吃,又不能用,我们就会问:那它有什么用?
直到现在,人们流传的关于广东人什么东西都能吃的段子,依然是实用理性的反映。
2、 庆团圆:重视亲情伦理
每到中秋节前后,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 中秋》总是被人们反复吟咏,因为苏东坡用优美的语言替天下的人说出了对家庭团圆的期盼和对无法团圆的遗憾。
中秋节之所以跟“团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中秋节的时候,月亮最圆。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月亮都圆了,那家庭也应该团圆了。
王维的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出了中国人对亲情伦理的重视。
这种对团圆的祈盼,体现在春运期间火车站的人山人海中,体现在春节堆满车辆的高速公路上,也体现在月饼氤氲的香气里。
中国重视亲情伦理文化的形成,同样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尤其是儒家文化长期教化的结果。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儒家重视“礼”,主张以礼治天下。儒家相信只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安其位,各守本分,恪守忠孝仁义礼智信,整个社会就会像一架功能顺畅的机器一样,永远地运转下去。这套儒家哲学,经过一代代大儒的完善,加上宗族制度的实操,逐渐变成了中国社会的运行法则,同时也内化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了。
这种对亲情的重视,扩大开来,就形成了中国人“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共同体意识,塑造和强化了中国人的凝聚力。
3、拜月亮:尊重历史传统
中秋节拜月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留下了“貂蝉拜月”的故事。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但现在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着拜月的习俗。
事实上,拜月并不是要从月亮中祈求到什么,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历史传统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断绝的国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早在中国文明的童年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设立史官了。传说仓颉就是黄帝时期的造字史官。夏朝开始设立太史令。《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这个名叫终古的人就是当时的史官。其后,历代王朝都重视修史,再暴虐的皇帝也忌惮后世历史对自己的评价。
正如人靠记忆确认自己的身份,一个民族也要靠集体记忆确认自己的身份。这种集体记忆,除了固化在汗牛充栋的史书中,也活跃在传统的习俗中。中秋拜月的习俗能够延续至今,说明中国人是非常尊重历史传统的。
中秋节有走月、赏月、祭月、追月、吃月饼、树中秋、玩花灯、扎灯笼、听香、饮桂花酒、吮田螺、赏桂花、舞火龙、偷月亮菜、拜祖先、观潮、吃甜薯等传统风俗。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夕等,是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节期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人们除了在中秋节赏桂花和饮桂花酒,还会用桂花制作各种食品,比如糕点、糖果。
舞火龙是香港地区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四日晚,便开始举行为期三晚的舞火龙活动。
中秋节有几种风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秋节的有哪些风俗、中秋节有几种风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