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算命 > 正文

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的风俗英语简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6 01:44 分类:算命 浏览:101


导读: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端午节的风俗,以及端午节的风俗英语简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端午节有哪些习俗2、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端午节的风俗,以及端午节的风俗英语简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习俗: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4、端午节习俗: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

5、端午节习俗:拴五色线

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

端午节的习俗是扒龙舟、挂艾草、菖蒲、放纸鸢、拴五色丝线、吃粽子等。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项目,有祈求风调雨顺、事事如意的意思。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传说:

1、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2、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悬钟馗像,挂艾草喜蒲祈求平安,佩香襄,饮雄黄酒杀毒避邪,拴五色丝线,滚吃鸡鸭鹅蛋,驱五毒,游百病。

1.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龙舟比赛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浙江有着断发纹身的风俗;在江苏每年龙舟赛之后会把龙舟沉到河里,将龙威露出水面,待来年比赛时再捞起;在江西龙舟的龙头需要用雄鸡的鸡冠血点睛,据说这样可以让龙舟转化成灵性的神龙,更容易在比赛中取胜。当然各地的风俗不同,但是龙舟赛带来的节日气氛,以及给大家带来的欢乐总是不变的。到现在为止龙舟赛已经发展成一项体育赛事,推动人们的生活。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端午节划龙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在这小小的龙舟里,寄托了人们对值得敬佩的人的不舍之情,更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发向前的精神。龙舟——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无比重要的符号。

2.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属"籺"的一种,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古人以柊叶、箬叶或菰芦叶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山海经.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粽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而今人们又渐渐的赋予了粽子越来越多的新寓意。“粽子”谐音“宗子”,吃粽子就是祈求传宗接代,后来在粽子里包栗子,以及用彩线串成“九子粽”等都是这一说法的延伸。以红枣作馅,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明朝参加科考的学子们都会在考前吃上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时至今日,这个习惯仍然兴盛不衰,中高考前,家长们还是愿意给孩子吃几颗粽子,讨个“高中”的好兆头。

3.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言,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守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装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泰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煎,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4.挂艾草喜蒲祈求平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营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营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营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佩香襄:小孩佩香襄,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襄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泰,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襄来表达爱意。

6.饮雄黄酒杀毒避邪: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也与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就纷纷往江里抛入粽子。有一位老医生,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过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条蛟龙。人们于是就把蛟龙拖到岸边,抽筋剥皮,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后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孩子们能够免受虫、蛇的伤害。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7.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寿虫的伤害。

8.滚吃鸡鸭鹅蛋 :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基亡地区均以意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9.驱五毒 :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寿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委。有些地方还要把五寿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 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在古代,每年的端午节有祛病防疫的意义,后来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同时端午节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帮助各族人民在不断地奋斗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端午节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很好的传承传统文化。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和端午节的风俗英语简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