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算命 > 正文

古代亥时是几点(亥时是几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20:23 分类:算命 浏览:167


导读: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亥时是几点,以及亥时是几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亥时是几点到几点钟?2、亥时是几点到几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亥时是几点,以及亥时是几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亥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亥时是晚上21点—23点,亥时是晚上时间。

并此时出生者性格谨慎,小心翼翼。为人处事细心而认真。亥时初生之人,聪明有余,然生性淡漠,乃小性之人,做事计较。为人心直口快,不善隐藏,然多见优柔寡断之举,遇事缺少主张,事业平淡,衣食无忧。

亥时中生之人,为人谦和,多礼好学,有天赋之奇才,性情伶俐,易为身边人之喜爱,生性好奇,喜探索未知之事,富有创造之精神,精力充沛,多有建树,名利双全。

亥时末生之人,心思细腻,思维灵敏,脾气随和,待人接物谦恭有礼,礼貌周全,乃人见人爱之典范。极富才情,不愿受束缚,性情自由奔放,思想颇有深度,胸有城府。事业成功,婚姻遂心,一生快乐逍遥。

时间的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亥时是几点到几点?

十二时辰之中的亥时指的是下午的九点到十一点的时间,古人们根据太阳出没,月色渐变的规律,把一昼夜划分成为十二个时间段,管这十二个时间段叫时辰,并根据十二生肖来命名,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智慧。

十二时辰“古历分日,起于子半”

一天24个小时,古人分之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以子时为起点,汉代之时称之为“夜半”,指的是晚上23点到1点的这段时间,以此推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两个钟为一时辰。古时的人们发现子时鼠类频繁出没,而老鼠又是十二生肖之首,于是便以子鼠称子时,照着十二生肖命名,于是便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十二个时辰之名,发现其实还挺符合生活的实际,就一直延用至今。

亥时“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在古时又称之为“人定”,就是一天最后的一个时辰,代表着人应该进入睡眠休息的状态。《诗经》之中,就已经有人定的说法了。古时的猪都是家中的重要财产,有人说亥是“豕”的变形体,所以称之为亥猪,也有人说亥有草根、茎块的意思,是一种猪食。古时候的晚上九点到十一点,已经很晚了,猪在猪槽之中乱拱,把主人给吵醒了,为了把猪养得膘壮肥胖,主人不得不起身给猪添加食物,所以才把亥时和猪联系在一块。

作为中国文明对世界历法的一大文化贡献,十二时辰不仅把与十二地支相联,也与十二生肖相联,不仅体现了日出月起,天色变动,还与人类生活习惯相联系,是古人们总结出来的瑰宝,你对这十二个时辰又了解多少呢?

亥时是几点

亥时是21:00~22:59。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1、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

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 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 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 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 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3、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4、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 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 凌晨04:1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古代时候的亥时是几点 亥时是指21:00~22:59(附时辰对应表)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说起时间的时候通常都是问什么时辰了,因为在古代人们计时是以时辰来算的。你知道亥时是几点吗?亥时是指21:00~22:59之间的时间。现代是将一天分为24小时,而在古代是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时辰对应表。

亥时指晚上9点到11点之间

古代将一天的时间分为12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个时辰都有对应的生肖和五行,生辰八字什么的都是根据时辰来算的。最为一天中最后的一个时辰,你知道在古代时辰对照表中亥时是几点吗?

亥时按照现代的时间来算,是21:00~22:59,这个时间段正是夜深人静之时,所以这个时间段又被称作人定。在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谁著你彦夜入人家,非奸做贼拿。”亥时又被称为彦夜。亥时乃夜深人静之时,也是做贼的好时刻。

十二时辰是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出没的规律,以及天色的变化和日常的生产活动总结出来的。十二时辰的时刻表在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亥时是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段,这个时间人们已经停止活动了,大部分都已经休息睡眠,所以亥时也被称为人定。大家都知道亥时是什么时间了吧,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时辰对应表,感兴趣的可以继续看看。

古代时辰对应表:

子时——代表23:00-1:00

丑时——代表1:00-3:00

寅时——代表3:00-5:00

卯时——代表5:00-7:00

辰时——代表7:00-9:00

巳时——代表9:00-11:00

午时——代表11:00-13:00

未时——代表13:00-15:00

申时——代表15:00-17:00

酉时——代表17:00-19:00

戌时——代表19:00-21:00

亥时——代表21:00-23:00

亥时指几点

亥时是指21时至23时,即晚上9点到11点。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现在多采用二十四时计时法。

扩展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关于古代亥时是几点和亥时是几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