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算命 > 正文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7 18:59 分类:算命 浏览:116


导读:今天给各位分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

今天给各位分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翻译是什么?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门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先师孔子留有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扩展资料: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通过对田间劳动的欢乐进行描绘,通过怀古言志,反映出“忧道不忧贫”的志向难以实现,表达了决心效仿前贤,表现了对归耕田园的喜悦,远离污浊世俗,躬耕自给的决心。

第一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清新宜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隐而不仕的乐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第二首诗认为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未免高不可攀,难以企及,不如效法长沮、桀溺洁身守节,隐居力耕。诗中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充满浓郁的情趣。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翻译?

【句解】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先师指孔子,他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按照孔子这句古训,作为一个士人(知识分子),应该以追求“道”(真理)为终极目标,一个士人不应该为贫穷而担忧,他真正经担忧的是难以追求和实践“道”的要求。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陶渊明一直有弘扬儒道、救治斯世的理想,认为儒家礼乐不失为挽救世运的一咱输入法。然而他所追求的人生真理与也道并不完全一致,他甚至有意识的将自己探索的人生道路与儒家思想加以对照。这两句从表面看,是说孔子的遗训可记而不可及,理想、精神难以企及,然而,细味陶渊明诗意,其实正是以一种自自谦而又自负的的口吻,对“忧道不忧贫”这种迂阔而不切实际的说法提出含蓄批评。孔子说君子应该谋道而不谋食,要免于挨饿,不应该去耕田,而应该去求学;学生樊迟请教种粮食、蔬菜的事情,孔子批评他是没有远大追求的“小人”、“细民”。陶渊明则认为衣食諔在辛勤耕稼之中,所以他说自己要转而立志于长期从事农耕活动,这不等于宣称自己要走孔子瞧不起的“小人”樊迟的道路吗?“邈”,远;“逮”,达到。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诗人怀着欢悦的心情拿起家具亲自从事农耕,带着和蔼亲切的笑脸劝勉邻居的农民们,让大家都喜欢这农耕生活,别把耕种看成一种辛苦可厌的工作。“秉”,持;“耒”,犁柄,泛指农具;“时务”,按节令进行的农活。“解颜”,开颜,开口而笑。

虽然隐居了,却还忘“劝农”(陶渊明还写过《劝农》诗),说明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儒家“兼济”的精神,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士人的社会职责,即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和社会地位来影响周围人群,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念。这也是古代一些隐居不仕的高士们所追求的生活。陶渊明受到这些高士的影响,所以在隐居时十分注意与周围农人的关系,与他们平等相处,并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们。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平旷的田野上,处远处吹来阵阵微风,泛起粼粼绿浪,长势良好的秧苗,欣欣然露出无限新的生机。“平畴”,平坦的田野。“怀新”,孕育着新的、的生机。

一个“交”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过广阔的田野、秧苗欣欣向荣的生意。陶渊明《停云》诗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也是描写这种景象的佳句。“良苗亦怀新”是一种拟人手法,写良苗之怀新,正是写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这是乐于归耕的田园诗人才能感受到的生命消息、才能发现的美学形态,一经感受与发现,便成为自然浑成的千古妙句。对这两句诗,苏东坡最为欣赏:“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欢

虽然还未能估量出今年作物收成好坏,眼下的情景就够令人高兴了。“量”,计算;“岁功”,一年的收成。

这两句诗质朴而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的一种生活观,在他这里,劳作本身就是一咱美的生活。清人曾国藩所谓“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是这样一种生活观念,但比起“即事多所欢”的态度,多少还是有些勉强。如果人们在做各种工作时,都能抱着“即事多所欢”的态度,那就能使自己超越功利之上。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耕种的过程中有时也休息,即没见有人像子路一样来问路。这一句用的是《论语》中故事:“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诗人自比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说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

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当今已没有这咱种人了,奔走于要津的,俱是追逐利禄之徒。这淡淡的语句中飘出一声若有若无的轻叹。它同时也透露出,对于世道的兴衰,对于孔子、子路一类的人物,诗人从心底里还存有某种希冀。“问津”,问路。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太阳落山了,大家一起相伴回家,再温上一壶酒,好好地招待邻居。这两句令人想起相传是尧时的歌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洋溢着田园生活特有的古朴真淳的情味。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酒喝好了,客人也送走了,长吟着歌诗掩起柴门,我就暂且安心地做个田野间的农夫吧。一个“聊”字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虽然隐居了,但并不能全然忘情,不以完全放弃济世弘道的理想,所以说“聊为”。

【评解】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此诗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基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原文及赏析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译文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

(1)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2)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南亩:指农田。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3)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既有人:指颜回。《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4)夙(sǜ速)晨:早晨。夙:早。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缅:遥远的样子。

(5)哢(1óng):鸟叫。伶(líng零)风: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冷风则小和。”

陆德明释文:“冷风,泠泠小风也。”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6)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7)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吊,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同“置”,放置。杖:木杖。悠然:闲适的样子。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8)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论语·微子》记桀溺劝子路的话说:天下动乱不安,到处都是这个样子,到底跟谁一起来改变现状呢?与其跟随(孔子那种)避开恶人的志士,倒不如跟随(我们这种)避开人世的隐士。于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于怅然哎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改变现状了。又《论语》同上篇记载子路针对荷蓧丈人的话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两段记载孔子和子路的话,都是说明仕而不隐的道理。陶渊明认为自己坚持隐而不仕的行为,与这种“通识”相比是有“愧”的。而实际上陶渊明在这里表现出了与儒家传统不一致的思想,所以在下一首诗中,诗人又以“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来进一步申明了这一思想。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后汉书·逸民传》:后汉末,“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鹊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讵(jǜ巨):岂。浅:浅陋,低劣。

①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留下的教诲。忧道不忧贫:这是《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子曰:君子忧道不优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②瞻望:仰望。邈:遥远。逮:及。勤:劳。长勤:长期劳作。这两句是说孔子的遗训可望而不可及,因此转而下决心长期耕作,借以解除目前生活的贫困。

③秉:手持。耒(lě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解颜:面呈笑容。劝:勉。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

④畴:田亩。平畴:平旷的田野。交:通。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这两句是说平旷的田野有远风吹过,美好的麦苗生意盎然。

⑤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这两句是说虽然还未预计到一年的收获如何,就是眼前这些情况便足够自己高兴的了。

⑥行者:行人。津:渡口。行者问津:用长沮、桀溺的事。《论语·微子》云:“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是古代的隐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孔子那种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没有“忧道不忧贫”的人。

⑦相与:结伴。劳:慰劳。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和农民结伴而归,再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

⑧聊:且。陇亩民:田野之人。这句和上句是说吟咏着诗关上柴门,聊且做一个象长沮、桀溺那样的'农民吧!

鉴赏

20世纪30年代,在关于陶渊明的评价问题上,鲁迅先生和朱光潜先生之间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论战。那场论战涉及的问题很广,中心分歧是:朱先生认为“陶潜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反驳:“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了,凌迟了。”并进一步指出陶诗中也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证明诗人并不是整天飘飘然。但是,朱先生之所以会得出陶渊明浑身静穆的结论,应该说并不完全是凭空臆造,其依据恰好是陶渊明确实写过大量寄情田园的作品;而且,这意见也并非为朱先生所首创,早在隋朝的王通就在《文中子》中讲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矣’。”宋代的汪藻在其《浮溪集》中则说:“山林之乐,士大夫知其可乐者多矣……至陶渊明……穷探极讨,尽山水之趣,纳万境于胸中,凡林霏穹翠之过乎目,泉声鸟哢之属乎耳,风云雾雨,纵横合散于冲融杳霭之间,而有感于吾心者,皆取之以为诗酒之用。盖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虽宇宙之大,终古之远,其间治乱兴废,是非得失,变幻万方,曰陈于前者,不足以累吾之真。”而明代的何湛之在《陶韦合集序》中则说得更为简明:“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

这种评价自然有失于片面。实际上,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实在是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以冲淡洒脱的笔触,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图画,东篱南山、青松奇园、秋菊佳色、日夕飞鸟、犬吠深巷、鸡鸣树巅,再伴以主人公那隔绝尘世、耽于诗酒的情愫,它所构筑成的艺术境界十分高远幽邃、空灵安谧。不过,细心的读者也会从中时时体察到陶渊明在诗中所流露的那种不得已才退居田园、饮酒赋诗,而实际却正未忘怀现实、满腹忧愤的心情。

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诗人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第一首以“在昔闻南亩”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但是,作者却意犹未尽,紧接着便以第二首的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这两首诗犹如一阕长调词的上下片,内容既紧相联系,表现上又反复吟咏,回环跌宕,言深意远。可整首诗又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饰,真所谓浑然天成。仿佛诗人站在读者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虑,又不择言词,只是娓娓地将其所作、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加以倾吐。这诗,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肺腑中流泻出来的。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一则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再则说:“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三则说:“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这些,都道出了陶诗的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冲淡自然是一种文学风格,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境界。在这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在这里,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它的极至是悠远宁谧、一派天籁。就这样,陶渊明的“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绝唱。是的,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不过,这中间确也有诗人的艰苦的艺术劳动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扎实的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这首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据《栗里谱》记载:“有《始春怀古田舍》诗,当时自江陵归柴桑,复适京都宅,忧居家,思湓城,故有《怀古田舍》也。”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四中指出:“是年公卅九岁。犹为镇军参军,故曰怀也。每首中间,正写田舍数语,末交代出古之两人,而以己怀纬其事,惟未得归,故作羡慕咏叹,所谓怀也。”在写这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该诗通过对田问劳动的欢乐进行描绘,反映出“忧道不忧贫”的志向难以实现,表达了决心效仿前贤,隐居避世,躬耕自给的决心。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4)《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03】

先师孔子曾留下教训,忧虑道德不够而不忧虑困贫。

仰望先师高远得难以跟上,因愿终身劳作躬耕辛勤。

手执犁锄愉快地按时耕种,高高兴兴地劝慰农人。

平旷的土地吹来远方的风,苗壮的麦苗也仿佛在欢迎新春。

虽然今年的收成难以估量,从事农活已经带来很多欢欣。

种田人有时休息一会儿,没有过路人来将渡口探询。

太阳落山相伴着归去,提着酒壶去慰问近邻。

长吟诗句将柴门掩闭,姑且做一个耕田的农民。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09】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解释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33】

第二首诗是 写怀念长沮、桀溺。诗人不仅以清新的笔调描绘出充满生机的田园景物,而且表现了自己在劳动之余的欣慰之情,从而进一步坚定了追慕古人,守节自励的节操 。前四句写诗人难以遵奉先师遗训,转而躬耕自食。中八句,写白天诗人与农人一起劳作,以及看到充满生机的自然景物而产生的喜悦心情。最后四句,写诗人晚间归来后或与邻人畅饮或掩门长歌,自己甘为陇亩之人。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9】

怀古田舍:在田舍中怀古。“癸卯岁”是晋义中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时年三十九岁。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诗中缅怀古人的言论行迹,表达了忧世之情。陶渊明从这个时期开始,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亲身体验到躬耕的乐趣,表示在当世既不能象孔子那样立身行道,不如学长沮、桀溺洁身守节,隐居力耕 。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78】

“怀古田舍”的第二首,一开篇就揭出孔子“忧道不忧贫”的古训,对此,作者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觉得它过于渺远,不切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他所选择的还是勤勉耕作,自已养活自已的道路。而从具体的农业劳动中,他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不论是吹过田野的风,还是欣欣然露出新的生机的麦苗,都让他感觉愉快。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这是乐于归耕的田园诗人才能感觉到的生命消息,才能发现的美学形态。一经感觉和发现,便成自然浑成的妙句。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劳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收获,那一过程本身,其实就寓含着生活的意义。在劳动的间隙,休息的时候,他有时又会想起孔子的故事,觉得自己已像是“长沮、桀溺一类的人物”,因而就觉奇怪,怎么就没有一个“子路”来问津。这是一个颇有些幽默意味的联想,它同时也透露出,对于世道的兴衰,陶渊明仍是不能全然忘情。虽然自己选择了隐居的生活,但对孔子、子路一类的人物,从心底里还是存有某种希冀。

【侯爵良等《陶渊明名篇赏析》,p23】

诗史上,不乏怀古之作,或登临怀古:或古沙场怀古,内容多种多样。陶渊明的这首怀古诗与众异趣。他是在田舍怀古。别人怀古多半是在游山玩水的时候,陶渊明怀古则是在劳动流汗的时候。 他的“怀古田舍”诗反映着自己的田间劳动生活,带有泥土的芳香 。

这首诗是以劳动为题材,先说自己为什么要参加劳动,道出自己对劳动的看法,次写在劳动中体验到的喜悦,然后写因劳动想起古时候的隐者长沮和桀溺,最后写劳动归家后的情趣和心情。诗的各部分内容都未离开“劳动”二字,诗人围绕着田舍劳动在构思,把他要表达的思想逐步展示出来。

诗的内容是统一的,结构也是严谨的。

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般不参加农业体力劳动,而且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用孔子的话说就叫做“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在他们看来,谋道忧道的君子是高尚的,谋食忧贫的小人是庸俗的。陶渊明饱读诗书,受孔子的思想影响很深。他赞成孔子“忧道不忧贫”的观点,也曾想做个谋道治世的君子,并多次步入仕途,但可惜怀才不遇,他做的是小官,掌无利剑,寄人篱下,“谋道”根本行不通。

陶渊明是崇敬孔子的,尊他为“先师”,并把他的格言视为自己立身处世的“遗训”。 “先师有遗训”这句诗,带有感情,读来有亲切之感。他怀着敬仰的心情,肯定“忧道不忧贫”的儒家信条。然而,对于这样的信条,陶渊明做不到,只可慕。于是,他不得不违背孔子的遗训,从现实考虑,非得谋食忧贫不可。他的决心已经定了,“转欲志长勤” 。诗的头两句达意曲折深刻,婉转地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躬耕长勤。从谋道转为谋食,从忧道转为忧贫,这不是陶渊明心甘情愿的,应该说是社会的原因使得他在谋食忧贫。

陶渊明是个“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一旦横下心来谋食忧贫的时候,他就撕掉了封建知识分子惯有的虚荣面纱,不以躬耕为耻,而以躬耕为乐,并把体验到的劳动乐趣表现在作品中,为劳动唱赞歌。陶渊明是歌唱劳动的诗人,这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是罕见的。 当春到江南的时候,他不误农时,手持农具去到田间,愉快地劳作。“秉耒欢时务”的一个“欢”字道出了诗人劳动时的愉快心情。他一面自己在那里“欢时务”,另一面又去“劝农人”努力耕作,他和农人相处得很好,从“解颜”二字来判断,他对农人的态度是非常和蔼的 。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这是篇中佳句,历来为人称道。苏轼在其《东坡题跋》里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苏轼的话有道理,他认识到这样的诗句是来自田间劳动生活的,没有劳动的体验断乎写不出这样的诗,也看不出它的妙处。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里说他自己是怎样才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的:“仆居中陶,稼穑是力。秋夏之交,稍旱得雨,雨余徐步,清风猎猎,禾黍竞秀,濯尘埃而泛新绿,及悟渊明之句善体物也”。张表臣赞扬陶渊明“善体物”,这是不错的。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田间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禾苗是他看着长起来的,是他的劳动成果,他当然关心,喜爱,对禾苗充满了感情,并寄以丰收的希望。所以当远风掠过平旷的田野的时候,他看见禾苗在远风中摇动,饱含着盎然的生机,感到十分可爱,这才触景生情,吟出佳句。用清人沈德潜的评语来说,这叫“一时兴到之言”。他说:“昔人问《诗经》何句最佳,或答日:‘杨柳依依’。此一时兴到之言,然亦实是名句。倘有人问陶公何句最佳,愚答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亦一时兴到也”(见《古诗源》卷九)。长势良好的禾苗预示着丰收,陶渊明也想到了这一点。不过,丰收还未变成现实,陶渊明也知道。但是,不管丰收与否,就眼下来说,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因为眼前的可喜可乐的事太多了。“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这两句曲笔达意,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欢笑。

新的劳动生活固然可以使诗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喜悦,开颜于田间,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仍有苦闷。“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这就是诗人的苦闷。孔子那个时代的长沮、桀溺虽然隐居了,但有周游列国的孔子去向他们“问津”,说明那个时代有谋道治世的人。而今,陶渊明在田间象长沮、桀溺一样耕作,却没有一个行者来“问津”,说明诗人所处的时代,只有为名利奔走的行者,而无孔子那样为谋道治世而奔忙的志者。 以长沮、桀溺自况的陶渊明深深为此感到悲哀,隐晦地表达了他的忧世之情。可见陶渊明的心是热的 。

心中有苦闷,陶渊明能自我排除,他毕竟是个达观的诗人。每天劳动归来,同邻人饮酒取乐,然后唱歌掩门。“聊为陇亩民”一句是值得咀嚼的,无其不可放过这个“聊”字。诗人“谋道治世”的愿望未能实现,有愧于先师孔子,但他并不肯就此罢休,不再谋道治世,他是在等着时运和机会,一旦天下有道了,还准备出仕,去做一番谋道治世的事业。当“陇亩民”是暂时的,可以说这时的陶渊明是身在陇亩,心在四海。体味这个“聊”字,它仿佛是诗人内心世界洞开着的窗户,可以窥见他欲言又忍的内心秘密。黄文焕恰当指出:“长吟者,非真自弃于陇亩者也,不得不聊为之耳,胸中道德经济之怀,岂易向人道哉”(见《陶诗析义》)。

【辑评】(p21)

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题陶渊明诗》: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

锺伯敬、谭元春评选《古诗归》卷九:(“秉耒欢时务”二句)谭元春曰:非老农督课不知解颜之实。锺伯敬曰:实历虚怀,仁人心口,惟老杜能体贴其妙。(“平畴交远风”二句)谭元春曰:语天时物理,灵通异常,宜昔人以为佳。又曰:“交”字可知而不可注。良苗怀新,语有分寸,妙在“良”字。(“即事多所欣”句)锺伯敬曰:“即事”妙,唐人取为诗题,然前此未用。(“壶浆劳近邻”二句)锺伯敬曰:上语蔼然,此语洒然。

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平畴”二语写景,神到之句,写物者摭实,写气者蹈虚,便已生动;若写神,谁能及之?

杨雍建评选《诗镜》十《晋第三》:“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愈平愈高,转近转远。“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似欣然有望。“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忘情语,实似未忘情意。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原文: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门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翻译为:

先师孔子留有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写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翻译及赏析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全文

1、《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翻译: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2、赏析

这首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缓不收,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道出了一个主旨:“聊为陇亩民”。开头四句说理。诗人不正面说孔子的遗训是错的,却说自己难以企及,委婉的言辞中见出诗人淳朴的性情。诗中所叙农家事有三:“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洋溢着田园生活特有的古朴真淳的情味。值得玩味的是“行者无问津”一句。诗人自比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说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当今已没有忧道不忧贫的人了,奔走于要津的,俱是追逐利禄之徒。这淡淡的语句中飘出一声若有若无的轻叹,透露出诗人愤世疾俗的心曲。

“平畴交远风,良苒亦仪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传神地写出了广阔的田野上秧苗欣欣向荣的生意。苏东坡曾赞扬说:“平畴二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田园景致,而且渗透着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所以他抒发自己的感受说:“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且不管收成如何,眼下的情景就够让人高兴了。这种心理是亲身参加劳动的人才会有的,非常质朴而真实。

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原文: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关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和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