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16 01:14 分类:算命 浏览:8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元宵节,以及元宵节是几月几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宵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元宵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全国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其中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以下了解元宵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元宵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1
元宵节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之前,凶禽猛兽是非常的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于是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气,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的心地很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的百姓们受难,于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类。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当时的人类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以后,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然后就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的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内心非常的开心。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
元宵节的寓意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
元宵节十大习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二、“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三、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四、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五、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六、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七、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八、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九、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十、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善终。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2
元宵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吃汤圆:过元宵吃汤圆,“汤圆(tangyuan)”与“团圆
(tuanyuan)”字音相近,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赏花灯:元宵节期间,各地都非常热闹。花灯荟萃,放花灯、赏花灯,灯火通明,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应有尽有。
猜灯谜: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猜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在流传过程中深受大家的喜欢。
舞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也寄托着人们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
传说一:元宵是楚昭王意欲复兴国家的美食
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在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时,看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楚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楚昭王听说后,不禁喜出望外。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楚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意图国家的复兴。由于于这种美食形状是圆形的,又因始于浮萍果,人们便将这种正月十五吃的美食称为“浮园子”,又叫做“汤圆”。寓意家人团团圆圆、美满吉祥、和睦幸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后来,正月十五吃汤圆渐渐形成了习俗。
吃元宵
传说二: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
这个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3
汤圆和元宵的区别
南方吃汤圆,北方食元宵。虽然都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但两者在制作方法上却有本质的区别: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滚出来的。
南方“包”汤圆
南方元宵节吃的圆子,叫做“汤圆”,甜、咸、荤、素各种口味都有,其做法是,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接着挑一团馅放在糯米圆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滚溜溜的汤圆,这样好似包饺子一样,“包”出来的汤圆,口感细腻爽滑。
北方“滚”元宵
北方元宵节吃的圆子,叫做“元宵”,多为甜馅,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其在制作上要比汤圆繁琐一些,首先需将事先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上一层面,之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这么反复“滚”上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一个小圆球,方才告成,这样制出来的元宵,表面是干的。
汤圆和元宵哪个好吃 一样吗
现在我们了解了汤圆和元宵虽然在外观上相差不大,馅料上也有一部分相同,但其制作方法是不一样的,而由于二者在制作工艺上的不同,也造成了汤圆和元宵在口感上有一定的差异。
人们如果仔细品尝这两种圆子,会发现元宵比汤圆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之后,汤会比较浓,有点像糯米面粥,其表皮则比较松软,馅料硬实有“嚼劲”,果香和米香浓郁。而汤圆的口感,则要比元宵更细腻爽滑。
当然了,汤圆和元宵都已经在各地民间流传多时,成为元宵节时深受人们喜爱的应景食物,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为它们到底哪个更好吃而争论,毕竟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管是吃汤圆还是吃元宵,主要都是为了品尝那温馨甜蜜的好滋味,传承我国历史悠久的节日文化传统。
元宵节是2月8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习俗有哪些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划旱船: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祭祀神明、祖先、吃元宵、走桥摸钉、送孩儿灯、闹社火、赏花灯等。
1、 祭祀神明、祖先:
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武帝时,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焚香磕头,祈福保佑,然后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2、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在古时,“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而且“元”与圆谐音,即为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元宵佳节,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3、走桥摸钉: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平时碍于礼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头戴珠翠、身披彩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灯,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于河桥之上,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钉”通“丁”,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4、送孩儿灯:
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因“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即在元宵节前,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讲究送双不送单。
5、闹社火:
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这里“社”即为土地神,而“火”则代表火神,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6、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花灯是用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夜夜笙歌,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龙灯、纱灯、宫灯、走马灯等等,种类繁多,盛大的观灯仪式也是国家富强的代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有祈祷平安的意思,直到现在正月十五赏花灯的习俗仍被广泛流传。
7、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9、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10、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11、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12、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13、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4、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与元宵节相关的诗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等。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的三个禁忌:
1、忌沮丧哭闹、说脏话:
在民间认为,元宵节这天是天官大帝的生日,是一个欢闹值得庆祝的日子。因此在正月十五这天尽量不要跟夫妻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争吵,避免打骂孩子使孩子哭闹等行为。这天忌说脏话、骂人,祸从口出,一年的初始因不经意的错话引来灾祸,那这一年的运势都不会好。大家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才不会沾染上霉气。
2、忌丢失、借钱给他人:
元宵节这天不少人都会选择和家人出门赏灯会游玩,出门时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以免丢失或被他人窃取。在老人眼中,元宵节当日财物丢失是不吉利的征兆,表示照看不好自己的“钱包”,那这一年的财运也就随之“丢”掉了。另外,尽量避免亲戚朋友在这天借钱,正月里借钱会将财运都“借”走,也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3、忌去晦气比较重的地方:
元宵节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街上、家里都是大红灯笼,喜庆洋洋一片吉祥,相对应的一些地方会显得更加的冷清,传统民俗中这天忌讳去一些“晦气重”的地方,如一些无人的地方、荒山等地方,尤其是身子薄弱的人,更是要注意。
元宵节相关传说:
传说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到腊尽春来的时节,她便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人人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思索后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姑娘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各地风俗传统如下:
1、北京市: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传统的老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
2、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有井陉的拉花,井陉拉花是一株古老艺术奇葩。赞皇县元宵节习俗——“拉碌碡”,拉禄碡是一种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动在元宵节,它以打击乐伴奏。有大鼓、大锣、铙、水镲等。
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是著名的“龙灯之乡”,每到元宵节来临,几乎每个村每个湾都有舞龙的习俗,当地人认为元宵节是比春节还热闹、盛大的节日。
4、安徽: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每逢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各种花灯早在几天前就纷纷“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府城镇夜晚装点一新。
5、山西沁水县: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形形色色,异彩纷呈。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6、山东: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等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7、河南: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
8、江苏:泰州有5大习俗,吃元宵、闹元宵、猜灯谜、放烟火、送吉祥。送吉祥是泰州部分乡镇特有的习俗。在元宵节这天,亲戚朋友要给新婚的新娘子送桥桩、送子观音等,以祝福早生贵子。还有些地方是拉着新娘子走百子桥,同样是求子。
9、浙江: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10、四川:元宵节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关于元宵节和元宵节是几月几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